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他马上...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他马上变得活泼而神彩弈弈起来。

B. 但在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C.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瞭亮地响。

D. 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价事地问他价钱。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A应为神采奕奕,C应为嘹亮,D应为煞有介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záo)     酝(niàng)    临(lì)      缥(miǎo)

B. 跚(pán)     憔(cuì)      笑(nì)      怪(chēn)

C. (lǚ)      伏(quán)     贪(lán)     狭(yì)

D. 恿(sǒng)    惚(huǎng)    塌(tān)     成(cuá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  

人生如四季,一路走来,正是因为有“你”相伴,生命才变得多姿多彩。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葫芦架下的母亲

李汉荣

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完好。

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黄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1.简要品析文章以“葫芦架下的母亲”为题有何妙处。

2.文章开头和结尾均写到葫芦架下的母亲,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文中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⑴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提示:从修辞的角度)

⑵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书到用时方恨多

①民间有句很俗的谚语,叫做“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我觉得,这个说法虽不见得多么高明,就读书而言,却颇为适用——如何进行选择性的阅读,非常重要。

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则名言提醒我们,任何事情,最好都采取存疑的精神。这里,当然也包括读书。不过,我感觉,这仅仅是孟子的第一层意思。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提示我们:白纸黑字,有时候也是靠不住的。

③读书犹如交友。有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有的朋友,可以敞开胸怀一吐闷气;有的朋友,可以相对抒发豪情壮志,引为知己。也有一些所谓的朋友,可能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在背后戳你一刀,还有的,则可能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引诱你,拉你一起做些荒唐无聊的事情。读书也是如此,不是每本书都会对你的人生有益,也绝非所有的书籍都适合你。这样说来,选择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④选择读什么书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眼光和相关的积累。善于读书的人,走到书店里,往往都会直奔某排书架或某个区域。自己需要什么、渴求什么,在没有进书店之前,往往都是考虑好的。

⑤通过长期的阅读,我越来越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书应该越读越薄,而不是越读越厚。否则,自己所做的就是无用功。一本书读罢,对于书中的精髓应该心里有数。而且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一本数十万字的书,其中有两万字能够打动我,就值得收藏了。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其中有八千字能够引起我的共鸣,就值得打开羞涩的钱包,买回家去放在枕边品读。同样,如果有两千字可以打动我,我会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徘徊良久。不过,有一种尴尬的情况是,读完一本数十万字的书,有时我都不知作者要说什么。在今天,这样的书并不少见。

⑥书到读时方恨多。在我看来,这实在是读书人的一种困境。前人留下的书太多了,新出的书更是每年有几十万册,如果不是眼光非常独到的话,大家有时就难免困在其中,不知如何选择。我把这个情况讲给学生听,并建议他们:这个时候,学会选择,或者干脆说,学会放弃,就是一种智慧。电视广告里说,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学会选择,其实书就已经读完了一半。

1.文章主要论述了了什么观点?

2.第③段主要采取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⑤段论述“书应该越读越薄,而不是越读越厚”,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题目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训是否矛盾?二者有何区别?

 

查看答案

古文比较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⑤掬(jū):捧。⑥馀甘:即橄榄。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    B.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

C.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    D.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于)    B.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安静的样子)

C. ,山八九折,折处辄潭(是)    D. 击汰中流,掬弄珠璧(水中的月亮)

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均是游记,作者均以游踪为线展开叙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寄情山水的情怀。

B. 【甲】文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衬托出潭水之清澈;【乙】文中“雪溅雷怒”则运用比喻表现了水势宏壮、色彩鲜明。

C. 【甲】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实则是情由境生,心境的凄清与小石潭的美景形成了强烈的比衬,反衬出作者内心无法摆脱的压抑。

D. 【乙】文“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表明作者因游玩山水之乐,以致兴奋彻夜不能入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