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小城之冬 陈 珵 ①在北方城市读书的第二年,我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小城之冬

陈 珵

①在北方城市读书的第二年,我已经习惯了冬季里簌簌飞扬的白雪。

②然而在回老家的时候,在下火车的那一瞬间,抬头看见那片已经熟悉了近20年的灰色的天空,感受着以前读书时因为需要早起而常常抱怨的阴冷的早晨,我竟然有了一种满足之情。

③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有着故乡的味道,而故乡小城有着它独特的冬天的味道。

④印象中,这里的冬天难得会有和北方一般的大雪。对于我的家乡,雪是弥足珍贵的佳品。本身就很小巧单薄的雪花,在飘零的过程中,渐渐成为雨水的一部分,以晶莹娇弱的姿态坠落大地。

⑤小城之冬的雨水不少,然而,从来都不大,连绵不止,细密温柔,从灰色的城市上空逍遥自在地降临。太多的人总是抱怨这南方小城的冬天,阴冷,多雨,并且没有暖气。那是浸透骨髓的冰凉与潮湿。可是这样的天气却也有其独特的好处,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是会在这样的天气给自己找一个休息的借口。

⑥拉上窗,开一盏温暖安宁的有橘色灯光的灯,沏一杯微烫的红茶,随意翻看手上的米兰昆德拉或者村上春树;抑或是蜷缩进温暖的被子,听那些属于冬天却可以带来温暖的声音。然后,在不经意间看见窗帘缝隙处浅灰色的安宁湿润的天空。

⑦雨水是多。然而,小城之冬却没有像北方那样粗犷凛冽的大风。在某种意义上,风就是为了迎合雨而诞生的。雨已经是缠绵的了,那么风自然也是温柔的。小城冬天的风,甚至很少会发出多大的声音,总是静静地吹过这个城市的冬天,吹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吹过五光十色的橱窗。冷,却不寒;潮湿,却不黏滞。或许是冥冥之中的自然之神以其独特的温柔来抚慰这个城市匆匆急行的人们。

⑧我们一直可以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小城故事多。

⑨然而故事应该发生在这样的小城的冬天才最有味道。

小城之冬,就像一个浸透着浅浅灰色又氤氲温暖的缓慢物语。已经习惯了匆忙的脚步,在沉默的雨水中渐渐放慢了速度;追逐速度的眼神,在慢行中开始仔细打量这个被忽略了太多的美好的城市。生活的意义在并不强烈的冬风中,慢慢从浮于表面的光鲜外衣里剥离出来,清晰到只剩下单纯的原始美好。

(11)我们需要这样的冬天来收容我们平日里不得不承担的疲倦。

                                                           (选自《渤海早报》)

1.第③段中说,“故乡小城有着它独特的冬天的味道”。读完全文,你认为故乡小城的冬天有什么独特的味道?

2.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有人认为本文第⑧⑨段有点多余,可以删去。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4.《济南的冬天》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响晴的特点。《小城之冬》也采用了这种对比,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1.示例:雪花小巧单薄;雨水很多,细密缠绵;风是温柔的,总是静静地吹,冷,却不寒,潮湿,却不黏滞;人们闲适自由、单纯美好。 2.示例:小城的冬天缠绵、温暖,让人们放慢了匆忙而又疲倦的脚步。 3.示例一:可以删去。这样第⑦段与第⑩段联系更紧密。如第⑦段末尾“以其独特的温柔来抚慰”与第⑩段开头“氤氲温暖的缓慢物语”,衔接自然而紧密。 示例二:不可以删去。第⑨段中“发生在这样的小城的冬天才最有味道”与第③段呼应,文章结构更严谨。 4.示例:第⑦段将小城冬天自然柔和的风与北方粗犷凛冽的风进行对比,突出小城冬天风的静和小城之冬独特的温柔。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阅读。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理解,以及对比手法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本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归纳、概括事件的能力。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相关段落,根据要求搜寻文字信息,或是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直接引用或用自己概括,概括要点,语言要简练,点明即可,要点不能遗漏。联系第四至七段提炼描写小城冬天景色特点的词语可回答好此题。 2.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回答。“浸透着浅浅灰色又氤氲温暖的缓慢物语”写出了小城的冬天缠绵、温暖,让人们放慢了匆忙而又疲倦的脚步。 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可以删去。这样第⑦段与第⑩段联系更紧密。如第⑦段末尾“以其独特的温柔来抚慰”与第⑩段开头“氤氲温暖的缓慢物语”,衔接自然而紧密。 4.此题考查对比这种写作手法。解答时要分析文章将哪两个事物进行对比,再答出通过对比突出了其中谁的什么特点。本文第⑦段将小城冬天自然柔和的风与北方粗犷凛冽的风进行对比,突出小城冬天风的静和小城之冬独特的温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               ,父亲却要我           ,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           的不合理。

 

查看答案

根据选文回答问题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屡次逐我。”

请根据文段中对话描写,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②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③亦皆如之。”

注释:①选自《列子·说符篇》。  ②退:回去。③为国与身:治理国家和修养自身。

1.文学常识填空。

列子,名  ,又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于关尹子 (    ) 

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

③又报关尹子 (      )

3.翻译句子。①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②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4.本文所记叙事情的含义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它适合于其他方面吗?请阐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

锦江思

李新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得鱼且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注:①斫(zhuó):砍,这里指切。②金丝鲙:指生鱼片。

1.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

2.本诗末句中的“醉”所含感情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请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