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于保月的《海蛎子》,完成后面小题。 ①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这是老家对海蛎...

阅读于保月的《海蛎子》,完成后面小题。

①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这是老家对海蛎子的俗谚。

②到过海边的人都能看到,礁石上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贝类,这种学名称牡蛎的东西,老家都称海蛎子。外地人可能对此其貌不扬的海鲜不感兴趣,其实这不仅是渔家人的一道经济菜,也是一种在国内外很有名气的美味海鲜

③海蛎子在我国南方北方称呼各异,南粤一带称蚝或蚵,江浙一带则称蛎黄,而我们山东老家习惯称蛎子或海蛎子。海蛎子虽说是海鲜里的“下里巴人”,但肉肥味鲜营养极佳。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天上地下,牡蛎独尊”的题句,西方人也称其为“海底牛奶”,其妙处可见一斑。

④遍布海边礁石表面的海蛎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海洋贝类,一年到头,人见人挖,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小时候经常跟随哥哥姐姐挖海蛎子。用一根稍粗些的钢条或铁丝,一头用锤子敲平成刀状,再安上木头把手,就成了自制的“蛎子刀”。采挖海蛎子也是个费力气的活儿:躬身弯腰立在或大或小的礁石旁,手握蛎子刀,对准礁石上丛生的海蛎子,贴近礁石表面用力地从根处往下剜,海蛎子就会纷纷落到海滩上。

⑤收获回来的海蛎子尽量当天煮熟食用,尤其是春夏季节,过夜后再煮其肉质会变瘦,味道也会打折。

⑥海蛎子鲜美,如今人们的吃法也越来越讲究。无论烤、煎、拌、炸,还是生吃、蒸煮、清炖,或者调馅等,花样名目繁多,配以普通的食料,满足着各地人们不同的胃口。

⑦记得小时候家里做得最多的就是海蛎子炖豆腐。先把豆腐切块,鲜猪肉切丝,配以香菇、冬笋厚片,加点芹菜和青蒜苗梗段,待锅内蒜片爆香之后,加入肉丝、香菇、冬笋炒几下,随即将煮海蛎子的鲜汤下锅,加上豆腐块,烧沸几分钟,调味后下海蛎、芹菜、青蒜,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香油即可出锅上桌。

⑧还有一种适合懒人的海蛎子做法,其味道天然纯正。就是取适量火锅底料,按比例加水,煮开,下海蛎子,顺便再下点其它的蔬菜,然后加点面条什么的,如此简单做法照样提味开胃。

⑨其实对我这个少小离家的人来讲,最喜欢的吃法还是凉拌海蛎子肉。当然,对于外地人来说,吃海蛎子需要懂些窍门,购买或食用应挑那些“肚子”凸起的上品,因这种海蛎子肥度最大,肉嫩饱满。

⑩如今的海蛎子,身价已不同于往昔,但依旧是灰蒙蒙不起眼、与世无争的形象,默默地生长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虽时时经受风浪的冲击磨砺,始终依附于石壁或泥沙,嶙峋沧桑的外壳里,永远蕴含着一颗温柔鲜亮的心。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5日)

1.从文中②③④看,海蛎子具有哪些特点?

2.第ƒ段中加点词语“下里巴人”一词由来已久,你能说出其意义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文本中的含义吗?。

3.写文章讲究前后照应,试找出与第‚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4.第ƒ段中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题句和西方人对海蛎子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⑩段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1.其貌不扬或不起眼,肉肥味鲜营养极佳,生命力极强。 2.“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期楚国民间的一种歌曲,后泛指通俗文学/艺术,在文中它指海蛎子(相对于其他高档海鲜)是普通海鲜(海产品) 3.无论烤、煎、拌、炸,还是生吃、蒸煮、清炖,或者调馅等,花样名目繁多,配以普通的食料,满足着各地人们不同的胃口。 4.突出海蛎子“肉肥味鲜营养极佳”的特点;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内容上,解释海蛎子的品质,升华主旨;结构上,照应开头,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这是一篇记叙文阅读训练。做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再阅读题目,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局部阅读,确定答题的范围进行作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炼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段2——4段,抓住“其貌不扬的海鲜”“ 肉肥味鲜营养极佳”“ 海蛎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海洋贝类”几句话进行提炼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期楚国民间的一种歌曲,后泛指通俗文学、艺术,在文中它指海蛎子,是普通海产品。 3.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照应的特点是“前呼后应”,它的形式基本有两种:(1)前后照应,包括内容对文题的照应;(2)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形式上也属前后照应,不过它与前后照应略有不同,它是在一篇文章中对重要问题或内容采用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从而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起加强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引用作用的理解。仔细阅读文中引用的句子,分析句子的意思,再联系本段内容来理解,说明其作用。联系这一段的内容理解,引用的句子突出海蛎子“肉肥味鲜营养极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的作用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周艺多传

[宋]谢逸

艺多姓周,抚之临川人也。世为器用之工。艺多天资精敏,自少时技能已出诸父,自以为己不若也,故以艺多名之。其为人朴厚寡欲,不妄言笑,衣敝衣,拱手立群匠侧,若无能为者。及其操绳墨、运斧斤,力不劳而器用成。诸匠惊骇却视,不敢比肩立。艺多泊如也,未尝有矜色。诸豪贵家争邀致之唯恐后。艺多不肯屑就,必择其待之以礼者与夫能辨器用良窳者往归焉。否则倍其用,不顾也。既往必求静室、远嚣尘者居之。平心志一视听,然后用工焉。委材于地,唯其所用之成,无计其日,然后尽心力焉。询之,则怫然怒,迫之亟成,则焚其器用而归,杜门诵浮屠书,百计诱之不从也。 

——节选自《溪堂集》 

[注释]①斧斤:泛指各种斧子②良窳:精粗;好坏③ 平:使......安定。④浮屠书:佛经。

1.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句读。

必择其待之以礼者与夫能辨器用良窳者往归焉。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不言笑  (2)敝衣  (3)有色  (4)其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诸匠惊骇却视,不敢比肩立。

4.选出对传主周艺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艺多常“拱手立群匠侧,若无能为者”,说明他不求引人注目,憨厚无能。

B. “诸豪贵家争邀致之唯恐后”从侧面体现了艺多技艺高超。

C. 从“往必求静室、远嚣尘者居之。平心志一视听,然后用工焉”来看,艺多是个平心静气用工的人。

D. 艺多对待主人的“询”和“迫”,非怒则焚,表明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不愿受人叨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早  行                                  【乙】商山早行

陈与义                                         温庭筠

露侵驼褐晓寒轻,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星斗阑干分外明。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寂寞小桥和梦过,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稻田深处草虫鸣。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两首诗中画线句子都使用了哪一表现手法?具体说说它们有何表达效果。

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句诗所呈现的鲜明画面。

 

查看答案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淡泊名利对于激励后昆潜心治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为“                                    ”倍感轻快;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用“                                         ”来婉拒出仕。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它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B.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C.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很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所以祥子虽然不拉他的车却也能住在他的“人和”车厂。

D. 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先后描写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重大战役,这三大战役的胜方指挥官分别是曹操、周瑜、刘备。

 

查看答案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车售票处有一个特殊、鲜明的标志,很好找。记者走进售票处,马上有工作人员迎上来,问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

B. 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国产化商业核电站“秦山第二核电站”的2号机组核反应堆首次临界实验获得成功,将于年内并网电。

C. 《论语》中有这样两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一个人能做到这两条,就能重塑自我。

D. 在小泉执政期间,由日本右翼政治团队“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新历史教科书”竟然两度被审定为“合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