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的班级里、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心里...

作文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的班级里、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心里。处处都荡漾着春天的气息,处处都在讲述春天的故事。以《我心目中的春天》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温馨提示:

(1)要写具体;

(2)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要注意条理;

(4)文章尽量写得生动。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人的一生可能都会有一个转折点,我的一个转折点落在了生机勃勃的不寻常的春天。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一个自私自利、以个人利益为重的“小人”,在一次筹划班级活动时与老师大吵了一架,但我并不示弱,反而气冲冲的冲出了学校。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走在街上。在那个时节,正是杨花开放的时节,春光十分的温和,使人不禁睡意突来,而我并没有睡,被这阳光照的懒懒散散,本来生机勃勃的春日下午对于我来说是十分无聊、毫无生机。我找到一棵老杨树下,往它身上一靠,毫无目的的“闭目养神”。 而改变我的思想的,正是这棵老杨树的杨花。 在这样温和的春天,没想到竟然还会有风去叫醒不知何时睡熟的我,一条条的“杨花”纷纷落在我的头上,“讨厌、真恶心”这样的词刚到嘴边就又收了回来,正是这一条“杨花”吸引住了我的注意鸡触惯吠甙杜轨森憨缉力…… “杨花”,这是我给予她的美称,因为她改变了我…… 杨花,十分的难看,棕色的,十分不起眼,没有芬芳的香气、没有美丽的姿态、没有动听的名字、没有人的观赏和赞扬,反而还被人厌恶,看见它脑海中都有“恶心”一类的字样闪过,但它并没有抱怨什么,而是默默的为夏天杨树的茂盛工作着……当第一丝春风拂过杨树的枝条,她就千辛万苦的从干硬的枝条中钻出来,起初只是绿色的三角形的嫩芽,后来长成绿色“毛毛虫”状的花,然后变成棕色,最后随这最后的一缕春风飘落到地上……过了几天,绿叶长了出来,而她最后化做了泥土……她不用芳香来诱人,不用优姿来引人,甚至从没想过让别人注意过她,然后默默的死去。 我不由的心中一凉,因为我……我飞快的跑回学校,春风吹着杨花与我同行,到了学校,老师并没有把事情告诉家长,反而还主动原谅我,主动给我补了课。我感到了春天的温暖,往窗外,最后一朵杨花落了下来,而一片绿叶从枝条中冒了出来,就在相同的一个下午,我们班的活动最后以成功告终。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提示写出具体的内容:春天在我们的校园里,在我们的班级里,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心里。要写出春天的气息,讲述春天的故事。就是要求写景和叙事。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天才徐志摩

余杰

    1933年11月19日,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失事飞机的烈焰中,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逍遥地“云游”去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信仰如此单纯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大都是世故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

    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侵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徐志摩一辈子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地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地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着种种的累赘往天外飞。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

    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歌唱人生的传奇。

    “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

    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徐志摩受拜伦、雪莱、济慈影响很深,一生也如同他们一样热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B. 徐志摩世故圆滑,但执著地追求理想,沉醉于自己编织的梦中,不像是纯粹的中国人。

C. 徐志摩生活在一个错乱的时代,困苦的现实一天天地将他的激情消磨殆尽。

D. 徐志摩后期认识到诗歌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肩负起世上的种种累赘。

E. 徐志摩一生追求美而未成,心里非常失望和痛苦,《云游》就是为表达这种心境而写的。

2.文中第三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徐志摩的诗文,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4.作者认为,徐志摩在沼泽似的世上走了一遭,但是鞋袜未湿。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风烟_________       (2)流飘荡________

(3)天下独绝_________       (4)鸢飞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作者对富春江沿途风光的评价是什么?

4.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和“望”字。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

(3)行到水穷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无还期。

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