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曾经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

(2)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2)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13)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1.根据以上下文理解第(2)中划横线词语的含义。刻骨铭心:

2.品析第(3)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为什么面对孩子摔破碗盆、拆毁的玩具、污脏的衣服“我”都不曾打他?(请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4.怎样理解第(11)段的“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5.第(13)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6.你对于父母责打孩子是怎样看的?谈谈你的理解。

 

1.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被父母保护的样子,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疼爱和怕孩子受到伤害的心情。 3.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4.孩子做错事让父母感到心疼和无奈,父母对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而感到心疼因为爱孩子所以才觉得心累 5.照应文章标题,点明文章主旨,体现了父母父母打孩子是想帮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的良苦用心。引起读者的反思 6.表明自己观点,感情基调不离开亲情,无论哪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掌握词语的意思。结合词语所处的环境分析,“刻骨铭心”意思是牢记在心,永远不忘。 2.本题考查对修辞作用与效果的理解分析能力。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画线句: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幼弱的孩子”比作“包在荚中的青豌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被父母保护的样子,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疼爱和怕孩子受到伤害的心情。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第四段,结合“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一句作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意,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意思,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意思。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此处“心累”更是意味深长,因为无论打前、打后,还是在打的过程中,“我”无不在承受心理上的煎熬。 5.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尾句子“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照应文章标题,同时点明文章中心:父母对孩子无比关爱。也体现了父母打孩子是想帮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的良苦用心,从而引起读者的反思。 点睛: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的作用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 6.本题考查学生联系实际与个性化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中考常见的题型之一,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即可。文中说“打是爱”,现实生活中也有“打是亲,骂是爱”这样的熟语,许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没办法了才会用打这一残酷的方式。但即便如此,打也是要讲究方式。可有自己的见解,但要立足于原文,言之成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先入南                

④今贼疲于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兴复汉室,还旧都    顾王业不可偏安蜀都

B. 以奉先帝遗愿        辍耕垄上

C. 议者谓为非计        水落石出者

D.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以是人多书假余

3.翻译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4..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初三班学生白话文阅读复习阶段检测成绩统计表

白话文阅读

分值

平均得分

得分率

说明文阅读

12

961

8005%

记叙文阅读

16

1305

8155%

名著阅读

9

498

5532%

 

1)根据以上表格,得出一个结论:                                                  

2)请你以学生身份给语老师的教学提一点建议: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爸爸(生气):小红,不许你这样对我说话,我是你爸爸!

小红(针锋相对):那你又是怎样跟爷爷说话的呢?

爸爸:你……我没有你这个女儿!

如果你是小红的朋友,为了化解父女的冲突,你对小红说:                        

对小红的爸爸说:                                                              

 

查看答案

按原文默写。

(1)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2)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

(3)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        ”。(《论语•为政》)

(5)崔颢在《黄鹤楼》中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校对极少数不尊重教师、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我们学校的课改成果昭然若揭,国内外同行大加赞赏,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C.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对初中生可能比较陌生,但对语文老师却是熟悉的。

D.经济是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加速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技术、管理人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