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4.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

 

1.(2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2.(4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3.(3分) 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1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1分) 4.(2分)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5.(2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解析】 1.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3.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鸟说》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1)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2),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鵱鷇(3),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4)不深山之适(5)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注释(1)即:走近,靠近(2)掬:用手捧,盈掬:这里指用手满握。

(3)鵱:音构,鸟卵。这里指幼鸟。(4)奚:为什么。(5)适:到……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则二鸟于其枝干之间_________    (2) 雌者翼之_________

(3) 鸣乃_________                (4) 见于人奴以死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上日有啁啾者何陋有(《陋室铭》)

B. 出矣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C. 人手能及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D. 主人戏手撼其巢何不试之足(《郑人买履》)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其 旁 有 桂 一 株 焉

4.翻译下列句子。

(1)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和《马说》在写法上相似,都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无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全词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室里的黑板报是同学们展示才华、比试实力的舞台。现请你协助编辑一期以“说鸟、爱鸟、护鸟”为主题的板报。相信你一定能够出色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文化积累】(1)为宣传“国际爱鸟日”,请设计一则标语,呼吁大家都来呵护鸟类。(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我谈爱鸟】本期板报拟设置“爱鸟你我谈”栏目,编辑部特向你征求有关倡导爱鸟理由的稿件,请你提供至少两条爱鸟的理由。   

理由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宋江在《水浒传》中第一次出场,做了一件什么事?他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后,把“聚义厅”改为什么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智取生辰纲》中吴用的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泥香带落花。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5)《池鹤》中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厌倦和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青少年要敢于像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