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实用类文本阅读 ①雾霾如此受人关注,一方面,缘于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所造成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

①雾霾如此受人关注,一方面,缘于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与危害。雾霾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引起多种疾病,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并导致死亡率上升;另外,雾霾天气出现时,大气能见度大大降低,容易造成航班延误甚至取消,高速公路关闭,引发海陆空交通受阻和事故多发等一系列问题。

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年来雾霾日益频发。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平均霾日数36天,较常年偏多27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北京观象台2013年出现223个霾日,比常年(27天)、近10 年均值(58.7天) 和2012年(124天)明显偏多。2014年,我国京津冀地区霾日数为61天,较2013 年偏多25天;长三角地区66天,较常年偏多7天;西北地区较2013年偏多4天。

③2014 年,雾霾不仅仅在我国发生。2014 年春季,法国就遭遇了多次雾霾天气。3 月12日,该国近1/3 的国土面积被富含可吸入颗粒物的空气所覆盖,大巴黎地区、北部和西部省份及中部部分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巴黎市区空气中的PM2.5和PM10指数连续10天严重超标。4 月末,巴黎再遭雾霾天,埃菲尔铁塔被笼罩在雾霾之中,几近“消失”。

④看到上面的数据后,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近年来雾霾越来越频繁呢?我们知道,污染物排放和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雾霾的形成是人为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增多与这两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⑤首先,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肯定是逐年增加的。关于这一点,《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中指出,近50 年来,我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雾霾过程增加显著。

⑥大风有利于驱散雾霾。从静风、微风日数来看,1961~2013年,我国静风、微风日数出现显著增加趋势,静风日数在长江流域增加比较明显,每年增加1.5天以上。2014 年也符合上述变化趋势,全国平均风速为1.9米/秒,较2013年偏小5%;小风日数为230天,较2013年平均偏多2%,有利于消除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总体较差。

⑦2014年,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持续偏高,并在10月达到弱厄尔尼诺事件标准。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指出,这会进一步增加雾霾出现的风险。厄尔尼诺状态下,东亚冬季风偏弱,会造成气流的输送和扩散能力变弱,空气静止不动,呈静稳状态,同时层结稳定度也增加,空气下冷上暖,流动性变差,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弱的季风会带来脏空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文章说明了近年来雾霾受到高度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第③自然段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我们知道,污染物排放和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素”一句中“重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根据你的理解和知识积累,请提出两种治理雾霾的方法。

 

1.一方面,缘于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近年来雾霾日益频发。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雾霾发生范围广、污染较严重。 3.不能删除,“重要”一词表明“污染物排放和静稳天气”这两个因素是形成雾霾最主要的因素,去掉则不能突出其重要性。 4.示例:加快清洁能源发展;控制煤炭燃烧污染;加大机动车污染治理;控制道路扬尘污染. 【解析】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第一段内容就是答案。 2.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建议即可。注意建议要切实可行。 点睛: 要求学生运用说明文的有关常识进行解答。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常识。阅读说明文,注意把握关键语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文比较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③青林翠竹,四时备()④未复有能其奇者()

2.下面加点词词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自康乐来 不物喜,不以己悲

B. 山川美实是欲界仙都

C. 流见底回倒影

D. 天下独猿则百叫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下面有关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两文都是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甲文描绘了富春江奇特秀丽之景,乙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B. 甲文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动态比拟中写出了富春山的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用夸张的手法写水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水急;乙文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 ,水之净 

C. 从结构上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甲文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乙文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 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含蓄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作者在诗中运用了“       ”和“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为统治者重用,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通读全诗,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正确默写诗文原句。

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若夫,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之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片段后答题。

他离群索居,自我封闭,唯有大自然能给他些安慰。特雷泽德布伦瑞克说,“大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已”,是他的庇护所。1851年认识他的卡尔纳特说,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那样热爱花草、云霞和大自然,他似乎是靠这些活着。他自己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他每天都要围着城墙转一圈。从黎明到黑夜,在田野里,独自散步,帽子也不戴,顶着太阳,或者冒着雨。(节选自罗曼罗兰《名人传》)

①文段中的“他”是谁?结合作品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他”的最大痛苦是什么?

②从这位名人的经历中你获得了何种启示?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添改”、“增加”、“订正”表现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偏见,这也是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的原因。)

B.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黑色的闪电”比喻传神,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此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英勇的形象。)

C.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作者的生活条件与人对比很艰苦,心中虽略有羡慕,但仍努力一心向学,沉醉于学习之乐。)

D.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作者虽“处江湖之远”,却能看淡个人得失、仍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无私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