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①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①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②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③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④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⑤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⑥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⑦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⑧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⑨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⑩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1.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3.请分别说说第⑨段中“一回事”和“另一回事”的含义。

4.文章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5.作者从“拾叶”中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

 

1.(1)照应文题,由写银杏树及果实过渡到写拾银杏叶;(2)总体描写银杏叶的特征并表达拾叶的乐趣。 2.通过动作描写,“炒”“剥”“塞”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入微地描写出冬天吃银杏果的美妙场景,流露出作者对旧时生活的怀念和对银杏果的喜爱之情。 3.“一回事”指银杏叶平凡普通又自然而然的特点;“另一回事”指银杏树疏朗端庄、高标挺拔的令人敬仰的伟岸气质。 4.不重复。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古朴 高标;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侧重点”和“用意”两方面 每答一点并说明清楚不同之处) 5.(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走自 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第③段主要描写银杏叶的特征并表达拾叶的乐趣;从结构上看,是由写银杏树及果实过渡到写拾银杏叶,并与文题相照应文题。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段落的作用分析。一般文章中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根据句段的意思来具体分析。 2.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这段话运用的是动作描写,通过“炒”“剥”“塞”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出冬天吃银杏果的美妙,流露出作者对旧时生活的怀念和对银杏果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理解词的多义性,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不能望文生义.第⑨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一个“一回事”是对前文的总结,结合前文内容可以看出,指的是银杏叶平凡普通;后一个“另一回事”是引出下文,指下文描写的银杏树的疏朗端庄、高标挺拔的伟岸气质。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及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两段并不重复,因为作者对二者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古朴高标;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 5.本题考查作者感悟的归纳。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已的感情表达出来,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文末的主旨句等。作者在第⑧段中由银杏叶感悟到:“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第⑪段中由泰安岱庙的银杏树感悟“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第⑬段由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感悟“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将这三者进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回答时可以用原句,也可精减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

18.91分

98.85分

 

 

2012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个

8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1个/ 44万人

1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释:①霍雷肖·阿尔杰(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1.根据【材料一】周国平将阅读定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材料三】“调查报告”得出了什么结论?

3.【材料四】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

4.根据上面的材料,针对养成国民良好的阅读习惯,请你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鬻:(yù)卖。②率:大多。③茔:(yíng)墓地。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标两处)。

而 未 尝 不 推 以 忠 恕 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1)归,杀而鬻之     _______      (2)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______ 

(3)率取数十倍以权贵 ________     (4)凡诉讼不得造庭下 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 “变”字的妙处。

2.请你说说诗人借登楼所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1)三人行,_______________。(《〈论语〉八则》)

(2)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3)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体现杜甫体察人间冷暖、救济天下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恐怖行为令人深恶痛绝。11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赞成一致通过决议,决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和打击“伊斯兰国”(ISIS)和“胜利阵线”的恐怖主义行为。这正应了孟子所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微信是腾讯公司发布的一款社交通讯软件。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光明中学准备邀请钱理群教授于2015年12月20日下午来校做一个“阅读经典 成就未来”的主题讲座。请你以学生会主席王晓群的名义拟一条微信发给钱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文学社在微信圈上向大家征求文学社的名称。请你给文学社取一个名称并简要说明理由。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校文学社在微信圈发表了一些名著的片段,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武松大踏步赶将出来。那个捣子径奔去报了蒋门神,蒋门神见说,吃了一惊,踢翻了交椅,丢去了蝇拂子,便站将来。武松却好迎着,正好大阔路上撞见。蒋门神虽然长大,近因酒色所迷,掏虚了身子,先自吃了一惊,奔将来,那步不曾停住,怎地及得武松虎一般健的人,又有心来算他。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去,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往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名曰“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的蒋门神在地上叫饶。武松喝道:“若要我饶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蒋门神在地下叫道:“好汉饶我!休说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1)上文是该部小说中很有名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叫做______________; 请再写出两个与武松有关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著中,因为蒋门神____________,所以才被武松痛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