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qīn xí]和(形容受冷落,没人来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即使零落成泥,也芳香依旧。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自在绽放,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紫花地丁紫得清新淡雅。它虽最微小但并不自惭形秽,而且更追求精致,活出精彩。

(1) 写出汉字:qīn xí ___________写出拼音: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括号里的意思,写出成语: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 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③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B. ①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②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C. 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D. ①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4)最后划线句子存在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侵袭 huì 无人问津 C “而且” “反而 ” 【解析】本题为一道综合考查题,考点涉及字音、字形、词义辨析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答题时,需要看清题目要求,一一作答。 (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注意“huì”的标调。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根据句意可知是成语无人问津。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根据语境,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答题时根据比喻的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判断.根据句中“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后面接“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比较恰当,“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后面接“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较好,“清新淡雅”与“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相吻合,都有“淡”的特点。 (4)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此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而且”改为“反而”。 点睛:修改成分残缺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缺少哪个部分。如:“放声歌唱。”这一句缺少了基本成分“谁”,所以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明确,修改的办法是补上这一部分,可改为:“同学们放声歌唱。”;修改词序颠倒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个词语的位置错了,如:“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校长的报告。”读句子后就能发现先讨论报告再听报告是不符合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必须是先听报告再讨论报告,成为:“我们听了并且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乡泪客中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径独行迷。(梅尧臣《鲁山山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起“卒章显志”的作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长卿在《送灵澈上人》抒发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细心阅读语文课本,我们时常被书中的人物感动。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胡适的母亲最仁慈,最温和,海伦·凯勒顽强不屈,范仲淹先忧后乐抱负远大,欧阳修与民同乐,杜甫推己及人愿天下人安居乐业……同学友情,亲人关爱,古人情操……温情和力量就在生活的点滴里,引领成长中孤单的心。请以《____________引领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梦想、责任……”等词语。

(2)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否则扣分。

 

查看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_____     行百余里_____ 

求其能千里也_____  ⑷一食尽粟一石_____

2.下面各组中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不以千里也。 ②骥不其力。    B. 真无马邪?   ②称德也。

C. ①执策临之。  ②介胄驰。    D. ①虽有千里能。  ②故常奇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6.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查看答案

绝    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⑦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________________,第⑤⑥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有几种写几种),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从含义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4.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查看答案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母亲是如何对待“百衲衣”的?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归纳填入下面括号中。

讨布缝百衲衣——____________——珍藏百衲衣——_____________——还情百衲衣

2.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文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在哪一节?并概括该小节的内容。

侧面描写在: _____小节;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

4.文章结尾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语句)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