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这把“火”灭得对 20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透视“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这把“火”灭得对

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经审理查明,秦志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杨澜等多名公民,引发大量网民对杨澜等人的负面评价,相关信息累计被转发4 100余次;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善后处理期间,秦志晖编造政府机关天价赔偿外籍乘客的信息并在网络上散布,被转发11 000次,评论3 300余次,不仅造成网络空间的混乱,也在现实社会引发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不满,扰乱了政府机关的善后工作。法院认定,秦志晖的行为分别构成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三年。秦志晖当庭表示不上诉。    此案是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被称为“打击网络谣言第一案”。

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

    网络空间一旦有谣言产生,往往会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转发,甚至引起现实社会的恐慌和混乱,即使存在理性、质疑的声音,甚至有受害人“辟谣”,也往往被海量信息淹没。秦志晖、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部分网络推手,正是利用网络传播特点,“把握”网民心理,掌握网络造谣“技巧”,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网民常常被“忽悠”,觉得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审判者,利用网络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将网络比喻为“一个露天的公共广场”。现实社会中,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网络同样如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政策法制司新闻出版法规处处长杨颖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我国还存在法律宣传还不够深入、监管滞后等问题。”

还网络一方“净土”

2013年以来,多地警方陆续依法查处了一批有组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案件,网络造谣传谣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专家指出,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依法严厉打击外,更需多管齐下,还网络一方“净土”。    对于网站来说,应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处理力度,当有证据证明特定信息确为虚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从网站上撤下。王四新认为,网民应该具备“理性、客观”的态度,严格自律。他说:“网民个人要理性上网,不能随便站队、不负责任地转发。网络本身找资料很容易,有些消息该核实的要核实。随手转发、评论那些子虚乌有的信息,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王四新还表示,相关部门的信息公开也很重要,尤其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公开有关信息,消除网民疑虑。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4月21日第5版,有删改)

1.根据文本,分析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2.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漫画的寓意。

3.中国有6.18亿网民,网络是人们查阅信息、发表言论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一些腐败分子的落网也表明网络在舆论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也有人说,打击网络谣言是侵害言论自由的。对此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阐述。

 

1.①网络推手编造谣言,在网络上发布;②网民随手转发、评论子虚乌有的信息;③网站对网络谣言的审查和查处力度不够;④法律宣传不够深入,有关部门监管滞后。 2.网民(秦火火)在网络空间中制造谣言传播谣言,必将引火烧身,受到法律的制裁。 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网络谣言会损害他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必须受到惩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造谣诽谤可能会涉及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打击网络谣言和保护言论自由并不矛盾。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梳理清相关情节.解答时可以先找到并仔细阅读与题目密切相关的“看网络推手如何‘忽悠”’这一板块,然后顺着制谣、传谣、监管等角度切入去寻找,最后用准确简洁的文字来表达。 2.本题考查提取概括有用信息的能力,观察图画时要仔细,善于发现细节,看到造谣者在点燃了网络之火后也引火烧身,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观点,表达要明确,理由要充分,有说服力,并且必须是文本中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______                    (2)竹柏影也  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            (4)思欲亭止息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归雁”喻___________,表达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qīn xí]和(形容受冷落,没人来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即使零落成泥,也芳香依旧。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自在绽放,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紫花地丁紫得清新淡雅。它虽最微小但并不自惭形秽,而且更追求精致,活出精彩。

(1) 写出汉字:qīn xí ___________写出拼音: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括号里的意思,写出成语: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 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③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B. ①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②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C. 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D. ①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4)最后划线句子存在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乡泪客中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径独行迷。(梅尧臣《鲁山山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起“卒章显志”的作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长卿在《送灵澈上人》抒发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细心阅读语文课本,我们时常被书中的人物感动。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胡适的母亲最仁慈,最温和,海伦·凯勒顽强不屈,范仲淹先忧后乐抱负远大,欧阳修与民同乐,杜甫推己及人愿天下人安居乐业……同学友情,亲人关爱,古人情操……温情和力量就在生活的点滴里,引领成长中孤单的心。请以《____________引领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梦想、责任……”等词语。

(2)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否则扣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