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文阅读﹞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

﹝古文阅读﹞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 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   ②寝陋:丑陋。   ③易:轻视。   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   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____

(3)父母岁有裘葛之____________      (4)人谓板桥读书善记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俟其欣悦,又请焉   /  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B. 中有足乐者  /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 / 学不思则罔

D. 有司业、博士之师 / 其印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学习态度和方法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乙文:                 B

循序渐进

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1.①提供食物;②通“披”,穿;③给予;④全,都 2.B 3.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4.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B.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C.勤奋刻苦,或反复诵读 5.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条件;【乙】文“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解析】 1.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阅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歌用___________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_的画面。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味深长,试品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旅游天地》

【材料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期间,某初中生随同家人开启了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材料三】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春夏两季,云低雾浓,古木葱茏,雨后山野空气清新,寺宇庭院一尘不染;秋季水位涨高,乘风破浪,白水秋风;冬季晴雪初霁,“幽峭精绝”的冬景令人称绝。身临这山灵水秀的旷世奇观,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在峨眉秀丽的山色中尽情吮吸天地间的精华! ——《行走峨眉山》

作为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是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长河。它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上的雪域中缓缓流出,注入浩瀚的东海。长江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个个文明。 ——《漫步世界看山川》

    洛阳这座城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一座美丽的牡丹花城。白马寺和龙门石窟是洛阳的著名景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

(1)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景点的外在之美,更在于理解其文化内涵。

B.游人在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会感受到白居易勤政爱民的情怀。

C.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D.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亚洲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

(2)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洛阳城中寻历史足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__,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陶渊明)

(7)《渔家傲》中,范仲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军功未成、归家不得的惆怅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论语》《孟子》均为儒家经典,与《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母爱、童真、自然。

C. 《格列佛游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不过,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对当时社会的赞美才是其灵魂所在。

D. 《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醉翁亭记》几篇文章中,《曹刿论战》写作的年代最早。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

B. 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C.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

D. 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轮胎制造基地、全球第一耗胶大国,但天然胶的生产却不能自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