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课内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莫顿·亨特 我从悬崖边...

阅读课内现代文,完成后面小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莫顿·亨特

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   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两处“啜泣”分别表现出“我”的哪些情感。

(1)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3.文中先后两次描写“暮色”(画横线的句子),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请结合下面关于 “突出文章中心”的相关要求,完成问题。

①突出中心,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围绕这条线索来写。

②突出中心,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1)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叙事线索的概括。

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                         ——此次经历学到经验(悟险)

(2)选文部分为了突出中心详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1.面对困难,要化大为小,一步一步战胜它;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因为畏惧困难而退缩不前。 2.(1)表现“我”极度的恐惧心理;(2)表现“我”脱离危险后的喜悦、被伙伴抛弃后的委屈、心有余悸的后怕、对父亲的感激 3.两个句子描写“暮色”,表明了时间的推移,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氛围;烘托出“我”被困悬崖的恐惧。 4.(1)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2)详写脱险过程中父亲对“我”的引导和“我”的心理活动(变化)。因为脱险过程越具体越能突出“遇到困难,一步一步克服”这个文章中心。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这个题目,就意味着这个标题有两重意义。首先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的表面意思,即本意,然后再联系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说出它的另一层面的意思,即深层含义。“走一步,再走一步”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第一次“啜泣”是因为恐惧;第二次“啜泣”的原因比较复杂,既包括脱险后的喜悦之情,又包含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此题是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画线句子通过对暮色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烘托了“我”内心的恐惧。 4.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本文是按照冒险——脱险——悟险的线索安排材料的,详写的是脱险的过程,因为它能更好的揭示中心。 点睛:材料的取舍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突出什么中心。能够很好表现中心的材料一定要用。要从与文题的关系、结构的关系、中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文阅读】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河中石兽》)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遽:马上,立即。②契:用刀刻

1.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如再啮(      )    ② 转转不(       )③剑若此(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一位老师上课用PPT演示了(甲)文中的内容,下面是他用的五张图,请你根据甲文内容选择正确的排列顺序。(    )

A. ④③①⑤②    B. ④①⑤②③    C. ①⑤④③②    D. ③①⑤②④

5.甲文中的老兵批评了那些“       ”(用原文内容填写)的人,乙文则讽刺了那些    (用自己的话表达)的人。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观书有感

朱熹(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全诗以方塘作比喻,表达了对      这件事的感受。三四两句,表面说水之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其实在暗喻           ;这两句诗凝缩的成语“源头活水”,今天常常比喻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1.【好书分享】

阅读《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鸽子》,按要求写出寓意。

口渴的蚂蚁,爬到泉水旁去喝水,不幸被急流冲走。快要淹死时,鸽子看见他,连忙折断一根树枝,扔到水里,蚂蚁赶紧爬了上去,脱离了危险。后来,一个捕鸟人走来,用粘竿捕捉那只鸽子。蚂蚁见了,便咬了捕鸟人的脚一口。捕鸟人痛得丢下粘竿,鸽子立即惊跑了。

寓意一,从蚂蚁的角度:                                   

寓意二,从鸽子的角度:                                  

2.【才情展示】

仿照下面诗歌,写一首关于“春雨”的小诗。

3.【警句书写】

请把陆游的诗句用正楷抄写在田字格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听写大赛”考验我们的基本功,我看到冠军们得意洋洋的笑容,敬佩地鼓起掌来。

B. 我痴迷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它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使我流连。

C. 同学们提议假日里观赏古城风景,我本来不愿意,后来却随声附和地跟着他们去了。

D. 王老师讲课幽默风趣,在他的课堂上,同学们常常忍俊不禁,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查看答案

下面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喜出忘外     宽宏大量    独具慧眼     海枯石烂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仙露琼浆     烦花嫩叶

把“   ”字改成“    ”字;    把“    ”字改成“    ”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