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离不开分享。高山流水,春华秋实,我们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离不开分享。高山流水,春华秋实,我们分享自然的馈赠;诗书礼乐,衣食住行,我们分享人类文明,至爱亲情。我们会分享知识、见解、体验。也会去分享美食、雅趣、乐事……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 小小的糖果,花般芬芳;暖暖的父爱,甜蜜氤氲。那一天,不经意间,我分享了父爱。 爸爸在医院工作,小时候的我,经常在那里玩耍。因此,在别人眼中看似苍白的医院,在我的眼里,却是五彩的,欢乐的。 那天,和往常一样,我去医院接爸爸下班。他走下楼梯,我立马跑过去,扑进他瘦弱的怀里。爸爸笑着,拿出一盒五彩的糖果,递给我。阳光下,彩色的糖果闪闪发光,令我欢乐无比。 行走在医院的过廊里,突然耳边传来一声哭喊。走过去,只看见一个小姑娘,五六岁的样子,在儿童门诊前哭闹。她的脸色有点苍白,长长的睫毛下,挂着几滴珍珠般晶莹的泪珠。一问,很可笑,原来是因为害怕打针而闹脾气! 这多像小时候的我啊! 爸爸愣了愣,停下了脚步,从盒子里拿出几颗糖果,快步走过去,轻轻的塞进她的手里。柔柔地拍拍她颤抖的肩膀:“勇敢一点啊,小朋友。乖!” 阳光下,恍惚间好像回到了童年,这情景似曾相识,那时,爸爸也是这样,总会在我害怕退缩时,想尽一切办法给我鼓励,给我动力,给我平凡而温暖的父爱。 小姑娘的肩膀渐渐停止了颤抖,慢慢地,脸庞变得红润起来。也许,是爸爸的鼓励给了她勇气吧。我想,原来爸爸从来没有改变,依然如几年前的他,心中溢满浓浓的父爱。我想,这样的父爱是博大的,不单单是给了我一个人,更分享给了其他需要的人。这就是常说的博爱! 静静地离开,静静地回忆,静静地享受。路上,我剥下一颗粉色的糖果,调皮地塞进他的嘴里,“爸爸,你真棒!”我甜甜地说。爸爸揽住我的肩膀,“宝宝,有时候,爸爸也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是懂得分享。分享,不仅仅能给别人快乐,给别人希望,也会给自己带来温暖,带来骄傲与自豪,更会给自己的成长历程添一抹亮色啊!” 夕阳西下,我和爸爸手牵着手,走在熟悉的大道上。那样的惬意,那样的温馨。回想发生的一幕幕,分享父爱,不仅仅带给了那个小姑娘成长的勇气,也教会了我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书写健康快乐的人生。今后的日子里,我也会继续分享,分享自己的喜悦,分享自己的爱心。因为我懂得了,分享,会给成长添一抹亮色! 【解析】试题分析:“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这个作文题目的风格,很有诗意,让学生有话说。关键词是“分享”,要抓住分享在考生成长当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方能扣住“亮色”。“分享什么?与谁分享?不仅仅关注自己内心感受,也关注与他人的共同成长。不过要拿高分还需要细心构思,提升主旨。 点睛:“分享”,是学生立身处世的关键能力之一。与偏重关注自我的命题取向不同,该命题引导学生在成长中学会关注他人、社会与自然。试题设置了优美而富有激情与哲理的提示性话语,让学生视野大开,产生强烈的表达意愿,人人有话可说,而综合素养好的学生能出精品。这样的命题呼应课程改革,立足素养,稳中求活,必将对减轻学生负担,引领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标题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写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五)阅读《窗中戏剧》(伊尔泽·爱辛格尔)(德国)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②女人站住了。

③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④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⑤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⑥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⑦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⑧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⑨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⑩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叙述的“戏剧”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女人的心理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写出女人心理的变化过程。

   好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惊讶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结尾让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属“意料之外”,而这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概括出前文暗示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中的“女人”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的“我”都是小说故事的见证人,请结合相关文章,说说他们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链接材料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

【链接材料二】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

本文中的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读书可治“愚病”》(李亮)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国西汉时期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认为读书能够治疗人身上的种种“愚病”。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培根也认为,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自古未有完人,尤其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感染了一些“病症”,在我看来,读书恰恰是一剂对症良方。

②读书可治迷茫。迷茫就是找不到方向,特别是年轻的时候,经验阅历少,选择诱惑多,难免产生迷惘和彷徨。曾经有一位青年读者写信向杨绛先生讨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迷茫,杨绛先生回信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真是一句简单而精辟的概括。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内心明净,不至于方寸大乱?阅读能帮人明黑白、辨是非,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待认知达到一定高度,自然能拨云见日、披沙拣金。

③读书可治浮躁。浮躁就是静不下心,沉不住气。没办法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这就是浮躁。读书首先要静下心来,不然就读不下去,而且随着书页的翻动,它又能够培养专注力。我发现周围凡是那些爱读书、读书多的朋友,大都具备沉静和专注的能力,很少浮躁之气,也不会急功近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下懒病之盛行,甚至催生了“懒癌”这样的流行词。懒的一个表现是拖延,起床要磨蹭半天、工作等到最后期限。还有一种懒表现为取巧,比如很多人把浏览代替阅读,看看网页、手机就以为学到知识了,看似孜孜以求,实则是在偷读书的懒。想想那些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求知者,看看那些日程表密密麻麻的“学霸”,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懈怠和散漫,而是充满自律自强、奋发向上的朝气。

⑤拿起书本吧,无论是大家经典还是怡情小品,都可一读。手不释卷地去体会那种读书之乐,种种“愚病”自然也就不药而愈。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且根据文意,在文章第④段横线处补上适当的句子。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横线处: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譬如,好些人都有手机依赖症,明明有工作要做,却隔一会儿就刷刷微博、看看朋友圈,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你了解罐头食品吗?》(云无心)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评书里经常说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食物是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拿破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悬赏12000法郎,征集能够为军队保存食物的方法。在那个时代,能够长期保存食物的方法不多,尤其是即食食品,几乎没有什么办法。

②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尔的厨师注意到,封装在瓶子中的食物经过加热,如果没被打开就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而不坏。基于这一发现,他反复试验摸索长达十多年,终于发明了罐装保存食品的技术。

③在阿佩尔发明罐头技术的时候,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罐装加热后的食品就不会变坏。直到50多年后,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揭开了食物变坏的奥秘,罐装技术的原理才为人们所知晓。原来,食物变坏,是其中的细菌生长的结果。细菌在自然界无处不在,空气中的细菌也会落到食物上,利用食物的养分生长起来。加热是杀灭细菌的有效手段。密封在瓶中的食物经过充分加热,其中的细菌被杀灭殆尽,而密封又隔绝了与空气的联系,也就不会有细菌进入食物,于是其中的食物就可以长期保存而不会变坏了。

④许多人一提起保质期长的食品,就会说“一定用了大量防腐剂”。这实在是想当然。罐头食品的核心是杀灭了细菌然后隔绝来源,本来就不会“腐”,自然一般来说也就不用“防”。

⑤罐头制作中需要充分加热,而加热会破坏一些营养成分。所以,许多人,包括一些营养专家在内,都认为罐头“没有营养”。199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发表的一篇综述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们比较全面地比较了新鲜蔬果、冷冻蔬果和罐装蔬果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以及烹饪和储存对这些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罐头食品中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多酚化合物的确比新鲜和冷冻食品中的要低,但是这些物质在新鲜蔬果和冷冻蔬果中,由于储存导致的下降却要大大高于罐头。此外,新鲜蔬菜和冷冻蔬菜是生的,要经过烹饪才能食用,而在烹饪中这些营养成分还会进一步下降。而罐头食品是经过烹饪的,在保存中这些营养成分没有明显下降,食用时也不需要再进行烹饪。所以,拿新鲜蔬果中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来跟罐头中相比,并不合理。

⑥其他的营养成分,比如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罐头食品和新鲜食品、冷冻食品中的含量很相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成分在罐头食品中检测到的含量甚至更高,比如南瓜中的类胡萝卜素和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

⑦不管是从营养还是风味口感来说,新鲜食物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无法获得新鲜食物,不得不进行运输和保存,那么罐头食品仍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它经济、实惠、安全性高,而营养上的损失,也并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大。

(《凤凰网资讯》2016年08月23日)

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罐头食品能够长期保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答题。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罐头制作中需要充分加热,而加热会破坏一些营养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尼古拉·阿佩尔发现食品放入罐内不会变坏,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罐装保存食品的方法。

B.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罐头食品保存时间长,是因为用了大量防腐剂,并且在加热中破坏了一些营养成分。

C. 罐装食品经济、实惠、安全性高,但营养和风味口感总不如新鲜食物。

D. 第③段先指出人们不知道罐装加热后的食品不会变坏的原因,再指出罐装技术的原理,层次十分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尝君养士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孟尝君待客坐,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史记·孟尝君列传》

【注释】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封于薛。②舍业:舍弃家业。③食客:古代寄食于贵族并为他们服务的门客。④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⑤存问:慰问 ⑥刭:jǐng,割脖子。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贵贱一与文(__________)    ②孟尝君待客坐(________)

③问亲戚居处    (__________)    ④食辞去    (________)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____)

例句:以故倾天下之士

A.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以天下之所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2.用“/”给下面的句子标注朗读停顿(划两处)。

孟 尝 君 舍 业 厚 遇 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 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遗其亲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尝君为什么能赢得门客的倾慕和归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庄翱的《寻幽居不遇》一诗,完成下列小题。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注释】①半山:山半腰。   ②向暮:傍晚。    ③关关:鸟类雌雄相和的鸣声,亦泛指鸟鸣声。

⑴由“关关”一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诗经•关雎》一诗,全诗开头以关雎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咏叹。

⑵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