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妙的回忆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瞧,回忆中的那一段经...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美妙的回忆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瞧,回忆中的那一段经历,给我们启示;那一抹微笑,可以带来温暖;那一片春景,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请以“最忆是_______”为题,写一篇具有真情实感文章。

要求:(1)不少于500字;(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班级姓名和学校名。(3)文体自选。

 

最忆同窗情 生活中 ,总有许多人和事在面前来来往往,却留不下任何的踪迹.可是,总有些事,伴随着曾经有过的喜悦与感伤,在记忆的里书页里永恒着,哪怕千年之后,在翻开这已泛黄的书页,也依然亲切如初…… 还记得,一年级时刚入学的我, 背着新买的书包, 看着新发的书本, 用着新的文具, 结交了新的朋友, 开始了小学新的生活. 如今,短短小学的六年,我们从幼稚懵懂的小孩子变成了明白事理大哥哥大姐姐.还记得么?我们相逢在鸟语花香的春日, 我们相识在烈日炎炎的夏日, 我们相交在硕果累累的秋日,我们相知在粉妆玉砌的冬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是的,该分别了,想起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原来是那么快乐、幸福…… 你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走过军训生活吗?一次次在烈日下站军姿,练习军体拳,我们的挥汗如雨.一次次艰苦的奋斗,让我们团结一致;一次次刻苦练习,让我们学会坚强.对了,你还记得怎么叠被子么?叠、压、折、修,一块见棱见角的被子出现在我们面前.看着教官们一张张坚毅刚强的脸,也许经过一番磨炼,我们的意志也会出现同样的轮廓. 经过七天的艰苦训练,我们终于回到了已静多日的校园,往日朗朗的读书声再次响彻了校园,直到2年以后的一天: 你还记得在小学的最后一天吗?学校让每个班组织最后一场联欢会,也为我们的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句号. 天灰蒙蒙的,花儿不见了往日的活力,鸟儿不见了往日欢快的歌唱,就连行人们似乎都垂头丧气的.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教室里,没有了以往联欢会花花绿绿的装饰,没有了以往联欢会欢乐的气氛,剩下的只有对过去六年的眷恋.节目中少了以往的欢快与祝福,多了一份分离的悲伤与不舍. 当联欢会里的最后一个节目——《友谊地久天长》的乐声响起时,演唱的已不再是台上的十几位同学了,所有人依依不舍的情感都迸发了出来,用心共同唱响了《友谊地久天长》!所有人都哭了,老师也哭了,她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我们不得不分离了,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天各一方,也许会再次见到你们,不管怎样,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我们就永远是一家人!” 我无意中拉开了那个抽屉,毕业照仍静静的躺在那里,带着我对小学生活的眷恋,带着我对好朋友的不舍,带着我对小学老师的思念,静静的躺在那里…… 【解析】这是一半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依据题目来打开思路,但是这一个题目要想写出新意,需要好好构思一下,本作文写作难度稍大。从本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最”,另一个是“忆”。写作时,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语确定写作思路都可以。这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事物或场景或人物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可以按照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的故事和感受,也可以写别人的事情或者感受,只要围绕标题来写即可。写这种命题的作文,最好用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生动具体,切记不要围绕这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之感。 点睛: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只要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写这种命题的作文,最好用具体的事例使文章生动具体,切记不要围绕这关键词语空发议论,那样会给人假大空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冰湖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2)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3)“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4)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5)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6)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7)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8)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9)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10)“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1)“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12)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1.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父子俩遛网打鱼——               ——砸冰行船——                 ——看到希望

2.试分析第(7)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根据加点词语,赏析下列句子。

他的左手紧紧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着,整个身子向前面的冰,下去,冰碎了,把船过去,身子再向前,又在冰上……

4.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上有何作用?作者没有交待父子俩是否获救,这样结尾有什么效果?

 

查看答案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富有深刻含义、绵长的情思。它不仅点出了文章叙事的时节,而且意味着对母爱和生命沉淀之后的思考与感悟。

B.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其中“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C. 全文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调中,饱含深沉热烈的感情。既有母爱的艰辛和伟大,也有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感怀,包括悔恨愧疚之情

D. 本文语言华丽,活泼中不失纯净和优雅。

2.下列对本文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情感缺乏波澜,没有节奏感,给人平铺直叙之感。

B. “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运用景物描写,暗示着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作了铺垫。

C. 这篇文章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写来,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

D. 文章多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刻画了一个慈爱包容、无私坚忍且睿智的母亲形象。

3.自选角度品味下列的句子。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查看答案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③幸:希望。④诣:拜访,到……去。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几何时矣/身所寄    B. ,顾而谓曰/后乃至

C. 子亡马几时矣/奈地坏何    D. 非是/之为知之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茂 有 马 数 年 心 知 非 是 解 以 与 之 而 自 挽 车 去。

3.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和“马主”什么样的品质?

 

查看答案

(Ⅰ)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Ⅱ)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

1.解释下列几点词。

(1)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 (2)其家穿井__________    (3)之于宋君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文章(1)中“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B.文章(1)中“怒”和“惭”写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可以看出其语言生动形象,也可以看出客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C.文章(Ⅱ)中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宋之丁氏”表述不清,让人误解。

D.文章(Ⅱ)告诫我们注意对听闻进行判断分析,不要以讹传讹。

 

查看答案

模仿例句的写法,续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现在学校的深情。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画笔来描绘学校迷人的景色。

假如我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