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握住母亲的脚
春华
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他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您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
3.“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揭示主旨句子是哪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的“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阅读第三题中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 即更刮目相待③及鲁肃过寻阳 ④孰若孤
2.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吕蒙的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
按照提示默写《木兰诗》诗句。
①通过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写战斗激烈,战争旷日持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④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补写诗文上下句。
①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B.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C. 自以为大有所益 精益求精
D.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 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