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问题。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问题。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必然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

1.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5.作者说“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1.(3分)我在酷暑的一天带同学逃课帮母亲捉蚜虫,还强词夺理顶撞张老师。(“逃课”“捉蚜虫”“顶撞”各1分) 2.(4分)文章题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和感叹号(感叹句)。(2分)这样既强调了人物的身份,又表达了作者对老师崇敬和赞美的强烈感情,起到吸引、震撼读者的作用。(2分) 3.(3分)虽然张老师的背影在眼前消失了,但是张老师的形象和精神还留在我心中,(1分)让我像听心跳一样时常清晰记起,(1分)这表达了我对张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深情难忘。(1分)(可以不分析,直接答含义即可) 4.(4分)张老师默默扎根教育,辗转多校,过着一种平凡清贫的教书生活,他的一生“清寂”。(1分)他事业有成,为教育做出了贡献;(1分)子女成才,家庭幸福(1分)。因此充满了“暖意”;但是,他一生清苦,命运坎坷,不被人重视,不被人记起,因此他的人生充满“寒凉”。(1分) 5.(4分)他热爱教育,默默坚守教坛43年,一生的金贵岁月奉献给了教育,培养学生成才;(2分)他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受学生敬仰。(2分) 【解析】 1.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2)不戚戚于贫贱,             

(3)             ,松柏有本性。

(4)念天地之悠悠,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6)杜牧在《赤壁》中对历史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借史事来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蒙骜①帅师伐魏,取高都、汲②。魏师数败,魏王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③,一旦秦人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④驾还魏。魏王持⑤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蒙骜(ào):秦国大将。②高都、汲:地名。③恤:体恤,顾惜。④趣(cù):催促。⑤持:握着……的手。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    B. 有敢为魏使通者/死

C. 宾客/莫敢谏             D. 今/魏急而公子不恤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患(       )(2)克(       )(3)使(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2)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

4.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①声里绣旗红,澹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②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 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 “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 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 “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 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 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原句:一个人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人,常常会把人看错。

改句:一个人常常会把人看错,是因为他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人。

B. 原句:农业局、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都有责任监管和查处瘦肉精。

改句:农业局、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谁没有监管和查处瘦肉精的责任呢?

C. 原句:在深圳特区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

改句:在深圳特区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

D. 原句:我不知道能再与他相见!

改句:我知道不能再与他相见!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20世纪20年代起,闻一多就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进行了整理研究。

②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剔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③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闻一多。

④同时,他还是一位爱国名主战士。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⑤是谁编撰了《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A. ①⑤③②④    B. ⑤③①④②    C. ⑤①③②④    D. ①⑤③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