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大自然中树木的荣辱,让我们懂得更迭的规律;成长旅程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懂得生活的...

大自然中树木的荣辱,让我们懂得更迭的规律;成长旅程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懂得生活的真谛;生活的种种细节,让我们懂得爱心、成熟、责任等;与人相处中,我们懂得理解、宽容、理智、信任……

请以“懂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理解到位。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例文: 懂得分享 分享快乐,快乐会加倍;分享痛苦,痛苦会减半。分享是一种胸襟的袒露,更是一种心灵的交融。分享能催生力量,驱散孤独,消弭痛苦。 记得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南海的永兴岛上,驻守着二十多个边防战士。那日,正值中秋,在远离亲人的孤岛上,他们一起庆祝佳节,一同吃着月饼,看着月亮,有说有笑。唯独一个小战士,他郁郁寡欢,面带忧伤。因为,就在前一天,他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为了不扫大家的兴,他独自一人来到工事上,对着月亮,向母亲倾述…… 小战士越说越悲伤,好几次都想跳入大海,希望以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减轻这难以承受的痛苦。就在这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低沉而有力的悼词。原来,二十多个朝夕相处的伙伴早已列成两队,守护在他身后,默默对他的母亲表示悼念。悲伤似乎瞬间被击溃,兄弟间默默地守候,紧紧地拥抱,无声的分享让小战士重拾生活的勇气。 这个故事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也经历过痛苦的时刻。上学期期末考试期间,我患了中耳炎加鼻炎,需要动手术。13岁的我,虽然不算年幼,却也十分惧怕。我一言不发,全身发抖,直冒冷汗。爸爸见状,在旁边不断地鼓励我。我只觉得头晕目眩,天旋地转,一句话也不想说。爸爸怕我憋坏了,更显着急,他用半驱赶的架式,将我从病床上赶下来,拽着我就往病房外走。不一会,我们来到了西湖边,他想方设法地打开我的心结,我终于忍不住,开口向他述说我心中的恐惧以及对考试的担心。之后,就像有神明助我一般,恐惧被驱散了。回到医院后,尽管我依然紧张,但能勇敢、坦然地面对我人生中的第一场手术了。此后,我常常和爸爸聊天,分享人生当中的快乐与忧愁,他也常常鼓励我,给我力量。 与别人分享痛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轻易地就向命运缴械投降,做自己人生的逃兵。所以,勇敢地和别人一起分享你人生的喜忧吧!你会发现,分享是如此地简单,它只需要你坦露心迹;分享又是如此地神奇,只要一个支持的眼神,一句来自肺腑地问候。这样,就可以铸就生命的春天! 懂得分享,成长无忧! 【解析】试题分析:本篇作文为话题作文,在话题作文中,要明确话题不是“文题”,而是文章的中心议题,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可以,只与要个这“中心物”有关就可以。本篇作文以“懂得”为话题,则这篇文章的“中心物”就是“懂得”,首先需要理解这个话题,结合所给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仔细阅读材料,看它是叙述性的文字(事例、故事)还是议论性的文字。如果是前者,要根据事件的结果或其中人物言行所表现的思想品质来理解材料表达的意图(寓意);如果是后者,要理解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论点,尤其要注意材料最后总结性的句子,围绕这个“中心物”进行审题立意,选中一个角度,来进行写作,其次确定作文的题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可以在话题之“题”的前或后添加一个词,把它变成命题作文,然后按命题作文来写即可。然后选文体,审题立意之后需要明确文体,以何种文体来写,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选好文体之后,就要按文体的特点来写,写记叙文,不能有太多的超过记叙内容的空洞的议论抒情;写议论文,不能将作论据的事例详细的描述。第四构思结构,以何种结构顺序来组织文体,总分总、总分、分总等。第四挑选材料,但必须明确的是,所选的材料都必须紧扣这篇作文的中心和主题“懂得”。第五选好材料或者事例以后,还需要要考虑怎么开头来引述材料或事例,怎么叙述,叙述完以后如何议论或抒情来突出主旨。第六,在写作文中要把握好作文的艺术分寸,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吸引别人,有文采,还需要运用一些写作的技巧来润色作文,比如在常见的修辞手法,夹叙夹议,以小见大,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在记叙文中可以通过简洁的议论来开头,从而铺垫情感基调,或者是直接以情境描写开头,直入情节。叙事中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描写人物时用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表现形象,情节转换时用景物描写或情感的变化来勾连结构。文章的结尾用议论抒情性的语言表达或阐述文中所写事、人蕴含的情感或道理,突出文章主旨。 点睛:话题作文,话题不是“文题”,话题是文章睥中心议题,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可以,只与要个这“中心物”有关就可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话题作文改造成“命题作文”,即可在话题之“题”前或后添加一个词,如以“考试”为话题,可以变成“艰难的考试”或“考试让我忧”之类的题,然后按命题作文来写即可。其次明确文体,合理选择材料或者事例,所选的材料和事例都必须紧紧的围绕作文的中心和主题,善于使用一些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来润色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结合《西游记》中相关内容,说说下面语段中的“夺子之仇”指的是什么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老娘一剑。”

 

查看答案

下面不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是(    )

A. 孔乙己    B. 寿镜吾老先生    C. 藤野先生    D. 范爱农

 

查看答案

(五)阅读文章《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不出所料,几乎所有的孩子,写的都是春节期间,与从外地打工赶回来的父母相聚的那一刻。

④一个孩子,写了妈妈带回来的好吃的,那是他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了,他感觉那一刻,自己好快乐。

⑤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⑥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⑦那一刻,都温暖,难忘。

她的目光,久久地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⑨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

⑩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待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⑪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⑫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⑬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⑭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⑮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⑯她也流泪了。

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选自《南方日报》2016年1月22日)

1.阅读文章③--⑮段,依据学生作文的内容,填写表格。(6分)

相关情节

爸爸给她买的新书包

男孩爸爸抱他

人物心理

陌生、温暖

 

 

2.联系上下文,从词语或描写方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6分)

(1) 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设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从描写角度

(2)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得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从词语角度)

3.文章第⑮⑯都写到流泪,请分别指出流泪的原因。

4.文章标题为“最怕妈妈对我好”,请结合全文,说说“怕”有哪些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国对联文化》  

中国对联文化

【对联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分类】

对联按不同的方法,可分成若干种类。按所用之处分,有门联、楹联、厅堂联、胜迹联等。按内容分,有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按技巧分,有迷联、隐联、巧趣联等。按字数分,有短联、中联、长联、特长联。按句数分,有单句联、多分句联。

【美学价值】

(1)形式美

①对称之美

词性相对:“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来鸿” 对“去燕”。

平仄对立:上联最后一字为仄声(大致指现代汉语中的第三声、第四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大致指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第二声)。

②色彩之美

  喜庆的对联,都是用毛笔在红纸上写的。特别考究的人家是用金粉写在红纸上, 或者,先用毛笔写上黑字,然后再用金粉套黑字的边。

③书法之美

楷书如坐,行书如走,草书如跑。对联上的字,尽量请书法写得漂亮的人写,既光门楣,又表示对未来恭敬之意。

(2)内容美

①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②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元孙。

(3)艺术美

A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B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对话春联】

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            ”。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1.下列关于“对联”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联的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上下联讲究对仗。

B. 对联讲究色彩美,颜色为红黑二色。

C. 【美学价值】中“内容美”所列举的两个对联,均为“春联”。

D. 对联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2.请你根据对联的相关知识,在【对话春联】的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下联(      )

A. 万户栖柳依依    B. 千家喜气洋洋

C. 春回爆竹声声    D. 春来微风缕缕

3.请你从【美学价值】 “艺术美”栏目中列举的AB两幅对联中选择一幅,从语言艺术角度加以赏析。

4.结合上文,就下面的现象发表你的看法。

大学生小君听说舅舅在小镇上开了新店,买了红纸精心写了一幅对联,兴冲冲送到舅舅店里,可是舅舅很随意地放在一边,说这会生意正忙,等忙好再贴。事实上,这幅对联再也没有被贴出来,而小店对面的小摊上,各种烫金的春联和“福”字正在风中招揽着顾客。

 

查看答案

阅读《              :全面了解胡萝卜》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曾有人预言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不是大数据,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基因组测序。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生物的本源,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对生命进行“改造”。甚至可以说,这项技术将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老病死。

②胡萝卜和生菜、芹菜属于植物中的一大类,但它质脆味美,更受大部分家庭主妇青睐。胡萝卜栽培广泛,其根部富含营养物质,如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等,是世界各国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 分校的菲利普•西蒙和他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对30余种胡萝卜样品的基因测序,绘制出了胡萝卜基因组序列草图。这很可能是迄今最完整的蔬菜基因组序列草图,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站上。

④菲利普•西蒙和他的研究团队使用一根胡萝卜的DNA组装了一个高质量的参照基因组,确 认了胡萝卜共有32113个基因,其中有10530个基因是胡萝卜特有的。而后,他们对包括野生种和栽培种在内的35个不同品种的胡萝卜样品和亚种进行了测序。研究人员称,这一研究不仅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了解胡萝卜的所有营养物质和组成成分,而且阐明了胡萝卜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他们把胡萝卜的基因组序列和其他植物进行了比较,来确认在进化道路上,胡萝卜的祖先究竟是何时与葡萄、猕猴桃以及西红柿“分道扬镳”的。

⑤此外,他们在胡萝卜根部发现了一个负责积累维生素A前体的基因,正是这个基因让胡萝卜积累起特别多的β胡萝卜素。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研究为改善胡萝卜和其他农作物的营养价值提供了可能,不仅能够帮助胡萝卜育种者改善胡萝卜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未来还有望让其他农作物具备胡萝卜的“特长”,使口味更好,更有营养。

(选自2016年5月12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请写出第②段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 ,并就其中一种简析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2.(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文章题目。

(2)胡萝卜基因组测序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哪些价值?请分项列出。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哪一项有错误?(    )

A. 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可能是基因组测序,它甚至将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老病死。

B. 胡萝卜栽培广泛、质脆味美、富含营养,是世界各国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胡萝卜有10530个特有基因,这些基因积累了大量的维生素A前体和β胡萝卜素。

D.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他作物也可能具有胡萝卜的“特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