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张晓风《不知有花》一文,完成 下面小题。 不知有花 张晓风 ①那时候是五月,...

阅读张晓风《不知有花》一文,完成 下面小题。

不知有花

张晓风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叙述的两件事。

2.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3.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不知有花”含义的理解。

5.【甲】【乙】两个片段,同样以“花“为描写对象,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比较他们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

【甲】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

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张晓风《不知有花》)

【乙】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宗璞《紫藤萝瀑布》)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和朋友上山看桐花时与山中妇女相遇并对话; (2)“我”少年时在狮头山看晚霞落日时与行过的老尼的对话。 2.反衬,用我们“为之绝倒发痴”(或“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反衬山村农妇“视而不见”(或:不为所动)(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妇人的话让我们感到愕然,引起下文对妇人这句话的思考和顿悟。 4.只有就在城市复杂世界里徘徊的人们才会为乡间平凡至极的桐花目醉神迷、惊愕叹息,因为他们始终只能作为赏美的客体;而对于山村妇女而言,她的生活是简单的,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她自然是花的主人,花只不过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与美真正相融,所以才会与花相亲相融而不相知。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简单、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5.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都生动形象地写出花朵盛开时壮观的景象;不同点:甲文除了正面描写外,还描写了自己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的感受,从侧面表现桐花盛开场面之壮观乙文更多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正面描写了紫藤萝瀑布盛开时的生机和活力。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我”和朋友上山看桐花时与山中妇女相遇并对话,后半部分主要写“我”少年时在狮头山看晚霞落日时与行过的老尼的对话。 2.试题分析:前三段竭力表现桐花之美,以此来反衬我们为之发狂发痴,反衬山村农妇不为所动。 点睛:文章的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此题就是先明确是“反衬”的手法,然后答出效果,就是反衬我们为之发狂发痴,反衬山村农妇不为所动。 3.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中间,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还要答出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4.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此题标题“不知有花”主要是,引出情节,表达出作者对这种简单、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5.试题分析:从写作技巧上来说,甲文用了“比喻”,正面描写的手法,而乙文除了比喻,还用到了侧面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让……》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飞在一家饭店打工,嫌工资低不干了。他跑去找老板讨要 20 天的工资。老板说他有两天没上班,只给 18 天的工资。他认为那两天是正常休假,不该扣自己的工资。张飞在下班时拦住了老板。老板不同意,张飞抓住摩托坐架就是不相让。老板开着摩托就走,把张飞拖了四十多米。结果张飞成了植物人,躺在医院里没了意识;而老板砸进了十几万还看不到尽头。

②看着《第一时间》,我被这则新闻惊呆了。两天工资最多两百元,有必要这样针尖对麦芒吗?如果有人先让一步,就不可能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生活中,忍让无处不在,无人不需。不能忍让的人往往害了别人又毁了自己。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为什么事到临头,就忘了“让”是一种大智慧呢?

③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人的挫败感往往是在自认为受伤或者吃亏时产生的,并由此腾起无明业火或者心生报复。这往往是我们忽略了反省造成的。遇到问题,如果我们想一想,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自己有没有过错?争会有什么结果?让又会有怎样结局……这时,再看它,你就会发现矛盾没那么尖锐了,怒气也会渐渐平息。

④面对得失荣辱,学会退一步,你不但会对自己释怀,还会善待他人。《弟子规》有言:“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把钱财看轻一点,就不容易怨恨;对别人的言语多些宽容,就会少很多愤怒。心胸宽广了,能容能让了,还有什么样的坎儿不能跨越。

⑤让是一股迂回的力量,“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

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这首诗对退让做了形象化的说明——退让表面看是在后退,其实它是在后退中向前。

⑥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封建时代,许多功臣难以善终,但郭子仪却是一个例外。他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呢?让。权臣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祖坟。他没有借机报复,而是对着皇帝哭诉道:“臣可能因为长期在外主持军务,部下众多,治军不严,下属摧毁别人坟墓的事是常有的。这是为臣的不忠不孝,招致老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他任命了一个州县长官,代宗却不批准。部将们都为郭子仪鸣不平,但是他却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呀。”这样的忍让,还有谁能寻找到击垮郭子仪的手段呢?

⑦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如果我们对芝麻点的小事睁一眼闭一眼,不去斤斤计较,我们就能远离狭隘、自私、顽固,获得坦然、淡泊、悠远;如果我们立足于全局,放眼于未来,我们就能过得太平轻松、安稳自在,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

1.文章开头讲述《第一时间》的新闻故事,有什么作用?

2.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让……”为题,巧妙设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本文从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让是一种迂回的力量、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等三个方

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行文严谨而有力。

C. 文章第⑥段列举了郭子仪的两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封建社会,许多功臣难以善终”这一分论点。

D.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

 

查看答案

阅读《“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一文,完成 下面小 题。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 2700 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 12 小时以上,33.55%的人 24 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 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 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 年有 600 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 年这个数字增加到 1500 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 5 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__________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角色的复杂心态。

1.请简要概括“低头族”的特点。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第⑥段中加点词“研究表明”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了本文说明对象——“低头族”。

B. 第③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又有力地阐释了智能手机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

C.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由好莱坞动画大片,引出说明对象,并说明“低头族”的种种表现;再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最后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影响。

D. 文末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可以用王勃的诗句“天涯若比邻”来作形象的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弓手乘隙》,完成 下面小题。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伏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喏。”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其隙也。

注释:①步:同“埠”,码头。②曳:拖着。③尉:县里的尉官,主管治安。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有一偷亦善击刺(______)    ②适值偷在市饮酒(______)   

③势不可避(______)        ④盖乘其隙也    (______)   

(2)选出与“弓手应声刺之”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______)

A. 久之,各未能进(《弓手乘隙》)    B. 昂首观之(《幼时记趣》)

C.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适 值 偷 在 市 饮 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善用矛,远近皆伏其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文中的弓箭手违背了高手比武的规矩,你不同意他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杜甫诗歌《严郑公宅同咏竹》,完成小题。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释:①含箨(tuò):包有笋壳。②书帙(zhì):书套。③娟娟:姿态美。

(1)下列描写竹子与“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情境不相符的一句是_______

A.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     B.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

C.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        D.昨传新笋发,扶杖绕林看。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竹梅,历来为人所喜爱,被称为“岁寒三友”。你认为这首诗反复状写竹子的可爱,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经校刊编辑部研究决定,校刊《雏鹰》第三期的主题是“人与鸟”。如果让你负责这一期校刊,请完成以下工作。

【栏目设计】作为本期校刊的主编,请你围绕本期主题设计两个栏目,要求新颖别致,不超过 6 个字。

栏目一:_________________

栏目二: ________________

知识积累】仔细观察右图,你由此想到了哪种鸟?并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探究】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古代诗人往往借助“鸟”这一意象寄托自己丰富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对“鸟”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在本期校刊中需要向学生作这一方面的具体介绍。

请你从“燕子”“子规”“大雁”中任选一种,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古人在它身上所寄托的情感。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访谈】本期校刊,在 4 月 1 日“国际爱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开设了一个“人物访谈”微专栏,请根据相关情境补全该栏目内容。

本刊小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环保局王局长:作为环保部门,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环境整治,防治空气污染、水污染,为鸟类创造适宜居住的环境。

区林业局刘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