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四)现代文阅读 等你回家 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

(四)现代文阅读

等你回家

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孝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选自《读者》2013年第6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运用什么描写方式?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年轻人的神情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赏析文章的结尾段。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有这么一个故事:儿子有病了需要妈妈的心,妈妈二话没说就把心掏给了儿子,途中不甚摔倒了,这时心说话了:“儿子摔疼了吗?”

(2)明星张国立的儿子因吸毒被抓,张国立第一时间在网络发表道歉信,并恳请社会:“请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也请原谅一个儿子的错误。”

 

1.“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2.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并运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深深的哀愁。 3.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4.点题,突出父亲的形象,并表明了父亲的态度:不会丢儿子不管,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 5.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伟大的,他们会宽容犯错的孩子。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怎样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样情感、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这里是运用的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并运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深深的哀愁。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①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②句中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4.本题考查结尾段的赏析。赏析文章的段落,一般要分析出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在内容上表达的情感,以及这种结尾对读者产生了怎样的阅读效果。综合这几方面,本文结尾起了篇末点题作用,突出了父亲的形象,表现他对儿子的关爱,不放弃。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从文章及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共同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表述,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点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解答时,要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三)说明文阅读

人生的极昼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题,让你选择:南极考察人员在南极生存的最大威胁是什么?冰川、寒冷?还是食物、极昼?

相信很少有人选择极昼。毕竟在大家的意识里,在南极,皑皑的冰川、极度的寒冷和急缺的食物一定是考察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但事实上,南极考察人员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这些,而是那里的极昼。

所谓极昼,就是太阳终日都出现在地平线上的一种自然现象,一般只会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当南极出现极昼时,北极就是极夜,反之一样。

一位南极科考专家说,在南极,每当出现极昼时,没有了黑暗,也就没有了日期,工作人员连续几十天都生活在金灿灿的阳光下,人的生物钟一下子就彻底紊乱了。你困顿,你疲倦,但除了昏迷,你怎么也睡不着。因为人们都习惯了在夜晚的黑暗中睡觉,一旦失去了黑暗,那四周皑皑白雪和灿烂阳光交织折射出的亮度让人很难闭上眼睛,即便你能睡着几分钟,也犹如在煎熬。因此在南极,遭受雪崩和意外伤害的人数,远没有被极昼造成伤害的人员多。极昼让人筋疲力尽,让人精神焦虑,让人神经系统紊乱,让人在整个南极大陆无处藏身,焦虑,烦躁,让人疯狂。

为了度过极昼期,考察人员做过很多尝试,包括加厚帐篷,增强帐篷内的阴暗度,甚至实验过在冰川和积雪下穴居等,但结果都不理想。凡是到过南极经历过极昼的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见到夜色,见到黑暗,这是他们生命的渴求。

渴求黑暗,黑暗成了生命的急需。如果没去过南极,是怎么样也体会不到的,这说来也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经历过极昼现象,有时苦难像皑皑白雪一样直刺你的眼,有时幸福又像灿灿阳光一样紧逼你的心内。所以对待人生中的那些坎坷、磨难,抑或好运、甜蜜都应该坦然处之,它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昼夜,缺一不可

1.文章开头设置选择题,并说“相信很少有人选择极昼”,其作用是什么?

2.“在南极,遭受雪崩和意外伤害的人数,远没有被极昼造成伤害的人员多”,极昼会给人造成哪些伤害?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为了度过极昼期,考察人员做过很多尝试,包括加厚帐篷,增强帐篷内的阴暗度,  甚至实验过在冰川和积雪下穴居等,但结果都不理想。

4.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查看答案

(二) 文言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       即刮目相待 ________________

焉  __________________            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

2.翻译以下两个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于学习有关,然而吕蒙跟方仲永的求学结果有什么区别,谈谈你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受到的启示。

4.历代读书人有很多勤学的例子传为美谈,并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你能试举一例成语并作简要介绍吗?

 

查看答案

(一)诗歌赏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__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自选角度简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相适应。七年级(1)班举办“文明旅游”的语文综合活动,请你完成以下活动。

(1)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并揭示它的讽刺意义。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讽刺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3年5月24日晚,网友“空游无依”发表一条新浪微博,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空游无依”表示这是他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微博发出后,舆论引起轩然大波。请你也写条微博,谈谈你对“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的看法。(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口语交际。

春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旁若无人。母亲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请你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