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请以“难以忘记你的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作文。

    请以“难以忘记你的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难以忘记你的美 鱼儿有大海的陪伴,花儿有雨露的滋润,可我独自倘详在碧绿的草地上,又是谁在与我同行呢? 有你的地方,到处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知识。你那明亮的双眸,似两汪透明如水的清泉,清香飘逸的长发,随风飘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校园中,处处瞥见你的踪影,每次遇见你,都会看见你那信心十足的微笑,多么迷人,多么震撼,你还记得吗?你站在讲台上为我们讲课时的背影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就是你——语文老师。你虽然只陪我走过了两年春秋,可是你却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夜晚时,常常看见你办公室的灯仍然亮着,我知道,你还在办公桌前认真细心地为我们批改作业。有好几次讲课时,我们都能看见你那深深的黑眼圈。 校园外,你陪我们玩耍,和我们一起跳皮筋,捏橡皮泥,打水仗,那时真的好开心,好开心。你就像是我们的朋友,丝毫没有一个老师的威严。和你在一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看着你那微笑,好甜好甜。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不会一辈子生活在一起,时间将我们冲散,让我们措手不及。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天气晴朗,鸟儿在窗外鸣叫,发出悦耳清脆的声音,你却对我们说了一个惊人的消息--__你要走了,那时,我的心在猛烈地抽搐,泪在心中流淌。你能感觉的到吗?我亲爱的语文老师,我知道你也舍不得是我们,可你是一位老师,你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 此后,为了纪念我们曾走过的岁月,在离别后的几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了你家,我们都给你买来了礼物,你也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午餐,随后,我们漫步在田野中,欣赏波光粼粼的湖水,可是最惋惜的是我没有留下你的一张照片,作为以后想起时你的凭证。那时我只有九岁。 语文老师,每当想起你时,你的摸样却只能在脑海中显现,多么模糊。 我们虽然在一起相处时间不长,但是,你在我的身边的这些日子,我不会忘记你那迷人,给人带来力量的微笑,会永远陪伴我直到人生结束。。。。。。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仔细审阅题目《难以忘记你的美》,其中“难以忘记”说明给人的印象深刻,感染力强烈,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泛指一切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事物和感觉,可以是形象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感受。关键词“你”,既可以指人,如:老师、同学、父母、陌生的路人等等;也可以是一个画面,如:大自然的风貌。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都要写出美的所在,写出美的精神和内涵。 点睛:文章好坏,关键是立意,立意的深浅,决定文章品位的高低。临场作文,如何做到立意深刻呢? (1)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所谓“以小见大”就是“窥一斑而见全豹”。作文,不一定非要写那些重大的事件,有时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涵,迸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2)由表及里,开掘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客观事物的表象更深远得多,这需要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3)精选角度,突破定势。“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作文题而言,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立意就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拟出多种立意方案后,要摒弃芜杂,多中选优。(4)反弹琵琶,独辟蹊径。有些事物,若从正面着笔,则会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而从反面立意,逆向切入,却能让主题独特,新入耳目。(5)联系时代,折射现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好的文章往往紧扣现实立意,这样的文章,因折射了社会热点,洋溢着时代气息,而显得深刻心颖,让人爱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捉贼

张爱国

    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    ▲    ”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有一晚送草回来,我睡觉做梦,竞梦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大片一大片的,蓬蓬勃勃,青翠碧绿……                 (选自《天池小小说》013年第1期,有改动)

1.根据语境,填人选文第②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A. 就几捆稻草,犯不着大半夜出来受冻!

B.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

C. 为几捆稻草,不值得大半夜出来受冻。

D. 就几捆稻草,干啥要大半夜出来受冻?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的人物描写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3.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请找出选文中的两处对比,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4.本文入选《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编者将题目“捉贼”改成了“雪夜”,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5.小说结尾描写的美好梦境有什么寓意?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土壤荒漠化:地球溃疡症

    ①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莉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土壤沙漠化,是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土壤荒漠化盼现状

    ②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的。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③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但是人类活动,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土地滥垦与不适宜的种植业发展,导致天然植被破坏,土壤入渗性降低、蒸发加强;过度放牧与不当的草场管理,使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植物种类减少,草质变劣;森林滥伐与地表植被破坏,导致区域气候变化、蒸发量增大、相对湿度降低、风速加大,加速土壤风蚀、水蚀等土地荒漠化过程。

    ④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⑤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了沙地,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中国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大小的国土面积因沙化而失去利用价值。

    ⑥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

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我国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相当于1996年全国农用化肥产量的9.5倍。受风沙危害,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

    ⑦自然灾害加剧。还有一个最能让人类有直接感受的危害,那就是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就有12亿吨来自沙区。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目前全国有1300多公里铁路、3万公里公路、数以千计的水库和5万多公里长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网“科学新语林”栏目)

1.根据选文内容,在文中画横线处添加小标题。

2.请写出第②段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并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3.防止土壤荒漠化会有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 故不为得也       富贵,无相忘      (《陈涉世家》)

B. 有所不辟也      出则无敌国外者    (《孟子》)

C. 人不学,不知     不足为外人也      (《桃花源记》)

D. 人之因物则迁      苟全命于乱世      (《出师表》)

2.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而犹不害为玉也”相同的是哪一项?(    )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C.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D. 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4.从甲文的观点来看,乙文中所说的“君子”应该是指怎样的人?如果是周敦颐,他又会希望人们成为怎样的“君子”?

5.乙文说的是“为学之事”,却为什么又要说“琢玉成器”的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江上

                  陆游                                      王安石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江北秋阴一半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晚云含雨却低徊。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青山缭绕疑无路,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忽见千帆隐映来。

1.诗人在山西村中看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加以描述。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主人应声开门后,“我”这位不速之客会怎样解释自己的不请自来呢?请用第一人称表述。

3.《江上》中“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其妙处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三段对话,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儿子:妈妈,多读书就能赚大钱吗?

    妈妈:人不一定要赚大钱,但一定要有眼界有见识。

    ②儿子:妈妈,读书能让我长生不老吗?

    妈妈:儿子,读书________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 _______一定能拓宽生命的宽度。

    ③妈妈:儿子,你最近这么乖,是怎么回事呢?

    儿子:妈妈,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很喜欢里面的小男孩,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知书达理

    的人。

    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子二人围绕着什么问题在进行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句意,对话②妈妈的回答中,横线处填写关联词最恰当的是哪一项?______

    A.既然……就……         B.虽然……但是……

    C.即使……也……         D.不但……而且……

    (3)对话③中,听了儿子的回答,妈妈又会怎样来鼓励儿子呢?请把妈妈要说的话写下来。

  (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