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阅读《擦亮民族的精神利刃》,回答下列小题。 ①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很少把对手...

(三)阅读《擦亮民族的精神利刃》,回答下列小题。

①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很少把对手放在眼里,尤其是实力悬殊的侵华战争。但是,面对英勇的中国抗战军民,他们也有肃然起敬,甚至不寒而栗的时候。 

②1936年春,赵一曼被捕。日本特务大野泰治担心她因伤势过重死掉,决定立即开始审讯。当赵一曼从容地抬起头,与之四目相对时,大野泰治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两三米…… 

③杨靖宇牺牲后,头颅被割下送给司令长官野副昌德邀功。这位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见到杨靖宇的头颅后,闭上眼就做噩梦,赶忙叫人举行灵祭大会。亲自切开杨靖宇的胃进行解剖的岸谷隆一,后来毒死妻儿后自杀,他在遗书中说: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④这些震人心魄的细节,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他们的英雄事迹,留给后人一个最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只要精神利刃永不卷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⑤全面侵华战争打响前,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曾做了一份秘密报告,除了渲染不战而胜外,也客观谈到了不可忽视者:倘彼时中国的官民能一致合心而抵抗,则帝国之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自鸦片战争以降的近百年里,面对外敌的入侵,中国从来不缺振臂一呼、断头流血的英雄人物,但只有抗日战争,才真正唤醒了全民族的觉醒,第一次如此万众一心、气壮山河地擦亮了民族的精神利刃,向侵略者集体亮剑。 

⑥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共御外侮,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百姓漠然视之,因为所谓国家,不过是朝廷而已。甲午战争,在日军占领后的城镇、村落,各种规模的集市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一些商贩还很快学会用日语叫卖。在日军驻扎的营地附近,有的赶着骡马大车、拿着扁担等着揽活,没有一点亡国之恨的样子。民众麻木至此,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⑦现在,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一些人也失去了对历史的痛感。有的解构历史、泼污英雄,有的缺少忧患、丧失警惕,有的妄自菲薄、膜拜西方,有的则在唱衰中国做空中国。前车之鉴,殷鉴不远!【丙】 

⑧著名作家魏巍在《漫忆黄土岭之战》一文中写道:在战场上看得很清楚,这是两种精神在较量:一种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一种是老红军的革命意志,看看究竟谁更顽强,谁压倒谁。回过头来看, 14年的艰苦抗战,不只是时间的刻度; 3500万人的巨大伤亡,不只是生命的刻度; 1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不只是物质的刻度,它们共同标注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韧度。 

⑨历史的横断面,如同树的年轮,时间越是久远,越能看得清晰。70年过去了,硝烟虽已散去,警钟依然长鸣——民族的精神利刃决不能锈蚀,决不能卷刃!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③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1.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只要精神利剑永不卷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2.列举事实引出中心论点,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3.对比论证,通过抗日战争和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和日本人枪杀同胞时国人的不同反应,证明中心论点。 4.14年的艰苦抗战,因为我们擦亮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利刃,全面抗战,众志成城,才经受住了漫长的时间考验,付出巨大的生命和物质代价后迎来最后的胜利。 【解析】 1.试题分析: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的文中原句就是中心论点。此文就是第4段结尾,有一个提示语: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只要精神利剑永不卷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点睛: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1先看题目,题目不是论点就是论题 2看第一段,如第一段有几句话,则先看结尾的一句,再看开头;如第一段的后面几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则看第一句话 3看结尾段。此文就是第4段结尾。 2.试题分析:②③两段举了两个英雄赵一曼杨靖宇的事迹作为论据,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答案:列举事实引出中心论点,充当事实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3.试题分析:⑥段中有“百姓漠然视之”和“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两句,这是明显的对比手法。这就是对比论证,通过抗日战争和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和日本人枪杀同胞时国人的不同反应,证明中心论点。 4.试题分析:⑧段画线句的哪些数字,说明了抗战的艰苦和漫长,但是我们还是经受住了漫长的时间考验,付出巨大的生命和物质代价后迎来最后的胜利。胜利来之不易,用以证明: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只要精神利剑永不卷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把内脏当“子弹”打出去》,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上的许多种动物皆可以视作一部励志大书,即便是那些生命形态极其简单的物种。海参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它的生命形态简单得甚或连眼睛也没有,但仿佛世上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能练出不一般的本领。 

②海参数亿年前就具有这种隐身的本领,生活在礁石旁边的海参,它的身体颜色为棕色,而生活在海藻、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海参变色的本领使得敌人很难发现它们。 

③为了不致于被贪得无厌的人捕捉,它们终于练就一种绝技,这就是自溶。它们的体壁中拥有了一种自溶酶,当海参离开水时间太长,体壁就会变形,自溶酶发生反应让整个海参迅速溶解成液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溶成了海参们的一种自然归宿,在海洋中生长约10年时间,海参就会把自己溶解在海洋里,以此结束坚强而奇葩的一生。 

④海参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们一年两眠。海参除了冬眠外,还会夏眠。海参的食物来自于海洋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是趋温避冷,冬秋之季水下的温度比海面要高,微生物就生活在海水下面。海参只在水深处13至15米的地方活动,这就让它们有了足够的食物。到了夏天,海水表面温度随着阳光的照射开始升高,海底的微生物上浮到海面上来活动和繁殖。这时海参的食物匮乏,它们于是开始夏眠,睡它三四个月的觉,一觉醒来,那些浮游生物正好沉入水底,在海参身边快乐玩耍着,这时海参只要开开合合嘴巴,很快就痛痛快快地吃了一个肚儿圆。冬天,浮游生物虽然在海水下面,但已不多了,这时,海参就再睡一个长长的大觉。 

⑤海参最为奇葩的技艺是遇到危险时,它们会把内脏当作“子弹”打出去。天敌来袭了,它们的身体一收缩,海参的肛门就有一道黑烟喷出。这可不是它们从体内排放出的对敌人造成伤害的有毒液体或气体,而是它们的身体内的肠子、肝脏以及大量的体腔液。海参的这一“子弹”也不是去伤害敌人,而是让天敌的眼前有一片障碍,不,海参是以整个内脏给贪心于食物的天敌,自己则借助内脏及体腔液喷射出去对身体所起的反作用力,从而迅速逃掉。 

⑥当然,海参这不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最初也许是,但到后来,这种方法成为海参的“独门绝活”。因为通过一次次进化,海参体内形成了一种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由若干个形状的细胞构成,也就使海参具有了很强的再生能力,它们一旦抛掉内脏等器官,仍然能够完好坚强地活着,并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生出内脏。 

⑦海参以极其简单的个体,在世界生存了6亿多年,成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海洋活化石之称。                                             选自《知识窗》2015年第7期) 

1.本文以“把内脏当‘子弹’打出去”为题,有什么作用?

2.阅读全文,概括海参的几个奇特之处。

3.结合语境思考,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⑥段加点词语“适宜的条件”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太祖①一日后苑挟弓弹②挟弓弹雀。有臣僚③叩殿,称有急事请见。上亟出见之,及闻所奏,乃常事耳。太祖曰:“此事何急?”对曰:“亦急于弹雀。”上怒,以钺④柄撞其口,两齿坠焉。徐⑤伏地取落齿,置怀中。上怒甚,曰:“汝将此齿去讼⑥我也?”对曰:“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上怒解,赐金帛慰劳而去。                        

注释: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   ②弹:用弹弓射。   ③臣僚:臣子。④钺:古代一种向斧子的兵器。   ⑤徐:慢慢地。    ⑥讼:打官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我也:________         (2)自有史官之: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谈谈这两篇短文分别称赞了臣僚和帝王什么精神?两位大臣在劝谏方法上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古诗赏析】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

徜徉浩瀚书海,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需;漫步文学殿堂,让读书提升生命的价值。下面邀请你加入“少年正是读书时”的主题活动,一起感受读书的魅力和乐趣。

1.“腹有诗书气自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读书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请你设计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班级活动并简述活动的主要内容。

   活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神话饶有趣味,不少同学非常爱读。下面是某同学读神话故事后编写的一副对联,请你补全对联。

上联:女娲补天护大地

下联: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此次活动的主持人,你会说些什么结束此次活动?

 

查看答案

走近名著。

(1)在《水浒传》中高太尉设下“借刀杀人计”,让林冲误闯白虎堂陷入绝境逼上梁山;《三国演义》中_______(人名)巧施此计,利用_______(人名)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

(2)高尔基的《童年》用第___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_____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外祖父家里的生活经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