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

(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斥的错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 文章论证的正确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 文章③至⑤段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分析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D. 第⑥段是过渡段,是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后面的直接批驳。

2.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 道理论证    B. 举例论证    C. 比喻论证    D. 对比论证

3.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含义是什么?请用历史或现实的具体人物加以说明。

 

1.D 2.B 3.示例:这里指的是那些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及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坚强“脊梁”。如:墨子为救宋国,只身前往楚国游说,平息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为了弘扬新思想,不惜牺牲自己;孙中山为拯救中华民族,毕其一生之力努力奋斗。这些都可称为“中国的脊梁”。 【解析】 1.试题分析:D.第⑥段后面不是直接批驳,说的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没失去自信力的人。 2.试题分析:第⑦段举出的几类人属于举例论证。 3.试题分析:答含义时,抓住“中国的”“脊梁”两个关键词,“脊梁”是脊背,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中起中坚作用的人,“中国的脊梁”比喻在中华民族的挺立和进步中起中坚作用和推动作用的人。围绕“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几类人举例即可。 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

田稷子相齐,受下吏之货金百镒,以遗其母。母曰:“子为相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安所得此?”对曰:“诚受之于下。”其母曰:“夫为人臣而事其君,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也。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子反是,远忠矣。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田稷子惭而出反其金自归罪于宣王请就诛焉。宣王闻之,大赏其母之,遂舍稷子之罪。

【注释】①田稷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宰相。②货金百镒:贿赂的大量财物。③禄:俸禄。④诛:责罚。 ⑤舍:通“赦”,免去罪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其母/以光先帝    B. 不欺/谓为

C. 不为得/富贵,无相忘    D. 尽力能/彼我盈

2.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田稷子惭而出反其金自归罪于宣王请就诛焉。

3.田稷子母亲的“义”表现在哪里?

 

查看答案

(一)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  (2)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_  

(3)荷担者三夫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查看答案

请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和句式,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自私是一面镜子,从里面看到的,往往只有自己;自私是____________;自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在“检测”后面加上“的力度”)

B. 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C. 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在“适量”前增加“只有”)

D. 难道我们能否认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不是中国人的骄傲吗?(删掉“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人曾把叛徒投降敌人,出卖革命说成是一念之差,以此来掩盖灵魂的鄙夷和丑恶。

B. 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C. 不认真吸取失败教训,往往就难免重蹈覆辙

D. 大自然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