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默写。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

按要求默写。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零丁洋》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朱元思书》触景生情句,爱慕自然,鄙弃名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五柳先生传》引用黔娄之妻的话以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古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潜“篇篇皆有酒”。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连续两句与酒有关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鸢飞戾天者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工,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作者把人民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查看答案

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查看答案

对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 “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查看答案

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 “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 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 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 加冠           宋成列    B. 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

C. 足肤皲裂不知   久乃和    D. 获有所闻      士不尽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