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词中有许多写花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请写出三句来。 (1)__________...

古诗词中有许多写花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请写出三句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常见的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默写的总体要求是书写准确,理解到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木兰诗》,完成下面小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 “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 “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 “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翻译:织布机唧唧又唧唧的响着,木兰正对着窗户织布。

B.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翻译:征兵的名册有十二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D.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   )

A. 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B. 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 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

D. 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4.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中的排比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并非实指,渲染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与繁忙,烘托了木兰整装待发的豪迈气概。

B.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雄姿。

C.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描写边塞夜景,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生活的艰辛。

D.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5.下列对选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B. 全诗详略得当,详写代父从军的缘由更能突出木兰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C. 征战生活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寥寥数语,可谓简而又简。

D. 征途思亲几句话描写细腻,但不符合木兰巾帼英雄形象特点,应当略写。

 

查看答案

阅读《土地的誓言》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土地的誓言》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    B. 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 “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 突出作者因故乡沦陷而产生的深沉的悲痛之情。

2.选文首尾反复出现“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段中则罗列写马群、蒙古沟、高粱等等众多景物,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

B. 这是拟人、夸张的写法,突出故乡的一草一木是多么的亲切可爱。

C. 选取富有故乡特色的景物来深情描绘,便于抒发对故乡的眷念与热爱。

D. 这些意象与细节构成了立体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使作者的感情更具体化。

3.对选文写法与语言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B. 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C. 多用排比,节奏多变,结构严谨。    D. 朴素的语言中饱含深情。

4.对题目“土地的誓言”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发出的召唤与誓言。    B. 有关故乡土地的誓言。

C. 为故乡土地而战斗的誓言。    D. 真诚热爱故土,立下誓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 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 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 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

B.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C.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给我们生病的民族打针施药,尽求神奇疗效。

D. 作者以议论来结构文章,夹叙夹议。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衰微的民族要振兴,只有依靠学者的研究成果。

B. 闻一多先生兴趣广泛,不仅是诗人、学者,还钻研中国古典医学。

C. 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热情极高。

D. 闻一多先生在努力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4.下列关于本文语言特色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他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炼、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

B. 选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如用“钻探”而不用“研究”,既生动形象,又含义丰富。

C. 选文语言通俗易懂,不加雕琢,明白如话。

D. 选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如“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句,就是在记叙、描写中洋溢着赞美之情。

 

查看答案

下列修辞判断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拟人)

B. 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比喻)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

D.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排比)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和做》作者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B. 《回忆鲁迅先生》选自《萧红全集》。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D.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韩愈,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