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 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 原来,...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

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

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

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

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原来我没懂 原来我没懂,什么也不懂。我以为我懂什么是生活,原来,我把生活当成了一种习惯;我以为我懂什么是青春,原来,我把青春当成了一种过程;我以为我懂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一种依靠。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或者别人的计划中,一成不变的遵循着,谁也不想去改变,我们就默默的遵循着,进行着,淡淡的接受着。我一直吃饭、睡觉、学习就是生活,现在,我才知道,我一直以为的生活,只是我们一直遵循的东西。我认为的生活,其实只是一种习惯,真正的生活,其实我也不懂,生活,应该是平静的,可以改变的,随着自己而变,是我们主宰生活,而不是生活主宰我们。 青春像烟火般绚丽多彩,像玫瑰那样带着数不清的刺,更像泉水般清澈见底。上了初中,我们就进入了青春这样一个让人充满着好奇与迷茫的世界。到了初中,我们接触了新的人,新的事。更慢慢的变的不听话,有自己的思想,但是毕竟是半大不小的孩子,一些事,一些人分不清也道不明。青春很美,我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语言,甚至是穿着。攀比,叛逆等一系列我们以前觉得不会有的事开始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一直以为,这样的青春才是青春,现在,我懂了,青春是在书海中度过,这样的青春,才是青春。 母亲,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处,母亲,是每个人的依靠。我一直以为母爱是无微不至的关照,是温暖的笑语,却不知道,母爱也可以不管不问不在乎。她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爱,用一种我们接受不了的方式在爱我们,她有她的方式,而我们有我们的方式,我们最后只能选择接受,知道那是爱,却总不能相信。母爱,我以为是一种依靠,却不知道,母爱,是一个人的全部,母爱,不是依靠,是你心灵的柔软。 原来我没懂,什么都没懂,原来我没懂,但却,什么都懂。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分析作文的写作思路。 审题目:此题须立足于“我”,以“我”观世事,以“我”观我,是“我”在行动,“我”在思考,追求一种自我的反思和内省。这个题目最显著的特点是用一种限制性的标题,“原来”——“没”——,需要考生清晰地梳理出写作思路:“什么事使我懂了什么”到“原来我没有懂什么”。作文题从“懂了什么”到“没有懂什么”,蕴含了“过去”与“现在”的对照。 审导语:导语对选材作了提示:母爱、友情、青春、大自然等都可入题。导语对写作思路作了适当点拨:自以为已经懂了,但现在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懂。或者,自以为能够懂,但付之行动后,发现自己不懂。 选材上。要把“原来”的过程,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详细地反映出来,而这件“原来”的事,应该是我以前曾经发生过的,有着曾经误会或误解的事,要写出这件事如何缺乏情感与理性关系的认识,后来才醍醐灌顶,明白其中原委。 记叙上。要写出“没懂”的具体过程。即要写出我对那件事产生误解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全过程,写出我对那件事的心理表白、认识态度,以及如何消除误解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还要把事情里所蕴藏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那个“情”最终产生“理”的升华。 点睛: 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把握题旨,明确要求,即对作文题目所显示的中心、范围和所暗示的体裁特点等作全面审视。对于命题作文,其中心要依据对题目的分析来确定,因此,审题至关重要,写作前一定要“瞻前顾后”,审清其中的内涵,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来确立要表现的中心。否则,一旦“跑题”,即使语言非常生动精炼,内容新颖精彩,该文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得分更难以提高。 命题作文,选材得当,至关重要。对于题目来说,范围有大小之分,对于所写的事件来说,意义有深浅之分。一般情况下,小题应该“大作”,大题应该“小作”。“小题大作”是指题目比较具体,涉及的范围较小,涉及的人数较少的作文,对这样的事件如果作深入地思考和挖掘,往往包含着普遍的、深刻的、给人启发和教育的道理。“大作”就是要在事件的意义、道理、说明的问题上下功夫,动脑筋,细思考、深挖掘;“大作”就是要“平中见奇”“化腐朽为神奇”,就是要言人所未言之言,道人所想道之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孝乃德之本

①《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②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③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④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常思养育之恩,孝老爱亲才不会为难。

⑤除了感恩之心,恭敬之心对于行孝也极为重要。《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给父母好脸色,关键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会恭谨周到。有了恭敬心,父母的教诲会认真聆听,父母的责备会虚心悦纳。

⑥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愿天下儿女,常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去慰藉父母的心灵。当我们树起尊老爱老、孝老护老的现代风尚,孝心汇聚成流一定可以滋润出社会的和谐美好。

1.本文所议论的“孝”,具体到行为上,指的是什么?

2.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试对第段的论证思路作分析。

4.结合本文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子女怎样才能对父母尽孝。

 

查看答案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查看答案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②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本布衣_______

(2)不求闻达诸侯_______

(3)至于斟酌损_______

(4)则责攸之、祎、允等之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回顾了对作者有影响的哪三件大事?作者回顾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查看答案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人生哲理。

 

查看答案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拟写标语】

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

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讲一讲学习历程  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④绘一绘前程美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