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会时,他们有的玩游戏、有的打瞌睡...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会时,他们有的玩游戏、有的打瞌睡,真是心无旁骛啊!

B. 当海啸到来时,很多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完全没有察觉到灾难的来临。

C.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D. 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C 【解析】A.心无旁骛: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与“玩游戏、有的打瞌睡”语境不符;B. 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望文生义;D.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含贬义;C.妙手偶得: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符合语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今天,校长在开会时号召同学们要好读书、读好书。

B. 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很多同学发挥雷锋精神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C. 白求恩同志不但是医术高明,而是人格高尚。

D. 我们学校的师生和校长都参加了拓展活动。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鸣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A. 策:驱使

B. 材:通“才”,才能

C.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D. 其:难道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字注音。

①坦荡如(dǐ)       ②(zhù)      ③心无旁(wù)           

 

查看答案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人在成长历程中,会遇到种种阻碍,只有突破这些阻碍,才能不断成长。当我们不够自信时,要突破自卑的阻碍;当我们不够勇敢时,要突破怯懦的阻碍;当需要沟通、理解时,要突破隔阂的阻碍……请以“突破”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话题,立意正确,思想健康。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

(2)请以“______伴我前行”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正确,思想健康。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否则扣分。

 

查看答案

(安徽中考)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16分)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2.本文②③段,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

3.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