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议论文阅读 创造生活 ⑴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承受生活,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一...

议论文阅读

创造生活

⑴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承受生活,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一步一步随波逐流地活到老;再一种人迎接生活,他觉得生活就像手中的一副牌,虽然牌面是注定的,但出法却由自己掌握;另一种人则梦想创造生活,认为生活就是一块洁白的画布,美好的前景全由自己去勾画。

⑵“创造就是消灭死。”罗曼·罗兰如是说,创造生活就是把生活中的暗淡变成辉煌,平庸变成高尚,剪去命运的繁枝冗叶,使生命之树向更高的方向生长。创造生活,该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挑战。

⑶创造生活首先要创造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方向,有了希望梦想的归宿才不再是雾里若隐若现的一幅剪影。创造希望也就是拥有了无尽的温暖动力,哪还管什么脚长路短四顾迷茫;创造希望更是创造了人生的最大财富,一颗自由梦想的心就像天际候鸟滑翔的身影,永远带领我们去寻找一种怦然心动的生活。

⑷创造生活还要创造激情。人没有激情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花朵没有阳光。如果生活是一只船,那么希望是帆,激情就是不停鼓荡的一帆风满;如果生活是一条路,那么希望是脚下的灯,激情就是漫漫风尘中的万丈雄心。创造激情就是在生活的风浪中创造了豁达的心境、坦荡的胸襟和美丽的执著。

⑸创造生活更要创造生活的内容。每一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每一天的自我也是崭新的,每一天的生话更应是崭新的。就像在蓝天上点缀白云,就像在大海上点缀风帆。创造生活的内容就是在匆匆游走的岁月中加上一颗时常感悟的心,就是在生命的旅途中开创一片蜂飞蝶舞的芳草地,可以让灵魂时时在其中憩息。

⑹学会创造生活,生命便展示给你一片常看常新的风景。如果没有创造,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创造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路途。沿着这条路我们走过幼稚,走过丰盈,最终走向生命的极致!

⑺放眼一切赏心悦目的存在,你会感悟: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美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2.文章开头第⑴段的作用是什么?

3.第(4)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散文阅读

渐行渐远的炊烟

①书房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友人馈赠的油画,画面上是典型的北方乡村冬天的景象:皑皑白雪覆盖了田野山川,近处的一幢茅草房几乎被大雪淹没,然而屋顶却升腾着一股炊烟,丝丝缕缕,袅袅娜娜,渐次化入苍茫的天际。读书写作的间隙,我常常面对那幅油画发呆,对于炊烟的种种怀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

②自幼长在城里,青少年时代对炊烟并无清晰的记忆。真正与炊烟结识还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下乡插队时期。记得下乡的当天,先是由火车、卡车交替着把我们送到离家数百里的穷乡僻壤。在公社院里参加完一个热闹的欢迎大会后,几百名同学便化整为零,分别坐胶轮马车或是步行到自己所在的青年点了。我和二十几名同学由前来迎接的生产大队长引领,走了十几里山路,抵达青年点所在的村庄,已是薄暮时分。从未离开过家的我们,猛不丁来到一个荒僻的山村,心中笼罩着孤独、无助的愁云,大家谁都不说一句话。正走着,我看到眼前的村庄较高处的一幢房子里升起一股灰白色的烟雾―――是炊烟,紧接着两股、三股,似乎接到号令一样,几乎所有的房舍,都有炊烟升起,高低错落的村庄如同沉在五里雾中,水墨丹青般美妙。伴随着炊烟的袅袅升腾,树枝和干草散发的清香和着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立刻有了一种归属感,孤独无靠的心也渐渐踏实了。

③如纱似雾的炊烟,陪伴着我们在乡下的插队生活。每天清晨,值班做饭的同学都要很早起床,点起炉灶,拉响灶旁的老风箱。随着风箱“呼哒、呼哒”的响声,灶火渐渐旺了起来,接着便动手将和好的玉米面团成一个个玉米饼子,贴到大铁锅的锅沿附近,而铁锅中间那冒着蒸汽的沸水,则要放进些蔬菜什么的变成菜汤。干完一天的农活,当朴素的天际织满绚丽的彩霞,我们与农民兄弟们荷锄踏上回家的乡间小路,远远就会看到各家屋顶随风摇动的炊烟,不同的香味在小村里漫溢。辽南山区由于土地贫瘠,农家的柴草也显得紧缺,用当地农民的话说:“锅里吃的、锅底下烧的是一样的价钱。”每逢干活休息时,当地的社员们都不闲着,他们满山寻找枯枝败叶,收工时带回家去做柴草用。每年秋收分配,生产队不单要将每家的口粮做出精确的计算,还要将打场后剩下的玉米秸、玉米骨棒,甚至地里收割后的庄稼根茬,都按人头分配到每一个家庭。时间久了,闻到炊烟的味道,我竟能分辨出哪家做饭用的是什么样的柴草。

④几年的乡村生活,我对炊烟产生一种浓重的情结,温暖、浪漫、缠绵……说也说不清楚。炊烟让我谙熟五谷杂粮、各种菜蔬如何变成饭菜摆上餐桌,了解了农事稼穑的繁忙、悠闲与炊烟的瓜葛。炊烟是农耕社会的人们,用温情与勤劳描绘的图腾,是广袤大地冉冉上升的地气,是最具温情的人间烟火。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让人不会感到孤独。炊烟在告诉我,在遥远的地方,有叫做家的温暖的地方。

⑤怀着对炊烟的思慕,国庆长假期间,我重返辽南山区,想去品味一下弥漫在山村里那久违的炊烟。然而那千百年来延续的乡间人家的气息,那平淡地述说着乡村往事、牵动着游子思乡情愁的炊烟已不见踪影,仿佛化入了虚无的梦境。以往喧闹的乡村,如今显得那么沉寂,见不到孩子们的戏耍,听不到鸡鸣狗叫。一些院子“铁将军”把门,终年不开,另一些开着门的院子里,只能见到沉默的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经过合村并校,本该就近上学的孩子也到很远的地方去寄宿读书了。据说现在乡村里做饭已经不用柴草,用的是液化气罐,除油烟之外,已无烟可冒,极少数用煤灶厨的人家,冒出的也是浓浓呛人的黑烟……

⑥漫长寂寥的冬夜,我依旧在书房面壁。当目光再度停留在那幅油画上时,不经意间在画面的一角,发现与画面颜色并无二致的两个字:“呼唤”。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油画的题名―――我的大意,竟然长时间对此熟视无睹。我知道,油画与中国传统国画的区别,除技法与用料不同外,国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在显眼处写有题款及画名,而油画有的并无题名,即便有也是在不显眼的角落,以不显眼的色彩题写,这样做似乎会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明明画面的主题是炊烟,而题名却是《呼唤》,炊烟在“呼唤”什么呢?那雪野之中的缕缕炊烟,呼唤着的是传统?是自然?是本真?还是回归?无论如何,于喧嚣中,将一颗平常心安顿在自足自悦里,才品得出生活的真味。

4.文章第①段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5.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炊烟是农耕社会的人们,用温情与勤劳描绘的图腾,是广袤大地冉冉上升的地气,是最具温情的人间烟火。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让人不会感到孤独。(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个语句)。

6.作者在文中开篇说“对于炊烟的种种怀想也随之丝丝缕缕漫上心头”,请概括作者对炊烟有哪些怀想。

7.文章标题是“渐行渐远的炊烟”,请品读全文,揣摩“渐行渐远”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1.论点: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美丽。 2.作用:归纳三种人的生活态度,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创造生活”这一论题(或引起下文)。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 “创造生活还要创造激情”的观点。 4.描绘出北方乡村冬天炊烟的美,富有诗意,表达作者对炊烟的喜爱; 引出下文对炊烟的种种怀想;同时与结尾的油画上的标题主题相呼应,结构严谨有致。 5.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对于农耕社会人们的重要性; 排比句式,增强作者感情抒发的气势,表达了充满温情的炊烟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6.①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下乡插秧时期,第一次见炊烟,孤独无助的心有了归属感。 ②想起乡下插队的几年乡村生活,产生了温暖浪漫缠绵等情结,心灵有了寄托。 ③现在故地重游时,不见炊烟,只有呛人的黑烟,想起了山村的沉寂衰败。 7.①对曾经的炊烟代表的温暖美好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 ②对现在沉寂冷清的乡村生活的遗憾; ③对一切传统美好、自然温暖的生活方式回归的呼唤。 【解析】 1.议论文的论点,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1)经常出现的位置是:标题,开头,结尾。(2)文章第二段:如果第一段列举生活的种种现象,就可能在第二段出现论点。(3)文章中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就是论点。(4)文章有分论点出现,如果没有中心论点,要把分论点进行整合,自己概括中心论点。但这种情况在中考中很少出现。此文论点在结尾总结出来的“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美丽”。 点睛:此文考查的是议论文,对于如何找论点,掌握方法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解答正确。 2.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有:(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此题考查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由“人没有激情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花朵没有阳光。如果生活是一只船”可知是比喻论证,按照比喻论证的答题格式回答即可。 点睛:对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对照答题格式,要结合句子,灵活运用。 4.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文第一段描写了北方乡村冬天炊烟的美,富有诗意,表达作者对炊烟的喜爱; 引出下文对炊烟的种种怀想;同时与结尾的油画上的标题主题相呼应,结构严谨有致。 5.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此句由三个“是”构成排比句,排比句的作用是增强作者感情抒发得气势,表达了充满温情的炊烟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点睛:句子赏析是记叙文的一个最常见的考点,一般要找出句子的特点,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6.题干句子出现在第一段末尾,“怀想”是怀念,想起的意思,答题区域是②—⑤,根据这三段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抓住关键句子,如“真正与炊烟结识还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下乡插队时期。我立刻有了一种归属感,孤独无靠的心也渐渐踏实了”“几年的乡村生活,我对炊烟产生一种浓重的情结,无论走到哪里,那一缕缕炊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我重返辽南山区,想去品味一下弥漫在山村里那久违的炊烟。除油烟之外,已无烟可冒,极少数用煤灶厨的人家,冒出的也是浓浓呛人的黑烟”。 点睛:此句出现在开头段,起总领下文的作用,接下来几段写的是关于“炊烟”的几件事,根据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7.此题考查的是概括作品的主旨,答题方法如下:(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3)分析议论抒情的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直接反应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4)知人论世法: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 作的时间,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5)合并法:先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再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旨。⑥舍取法:把需要归纳的内容,分清主次,做出舍和去的决定。 点睛:概括作品的主旨要掌握方法解析中的方法,再结合人、事、情这些内容,加以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范仲淹,字希文,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推官,始还姓,其名。

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万余言。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1.下面各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欲辱之,何以也?

B. 何不试之以足

C. 至以糜粥继之

D. 以殊荐,为秘阁校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仲淹不也  ⑵始还姓,其名  ⑶万余言  ⑷所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

⑵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初春有什么特点?

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迸”“偎”两字极妙,任选其一赏析

 

查看答案

回答问题:

《水浒传》中,林冲是被谁陷害刺配沧州的?这人又派谁收买了押送林冲的公差?当公差在野猪林想要打死林冲的时候,又是谁救下了林冲?             、          

 

查看答案

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

①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

②这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静静地藏在殿下,就是静静地隐于亭后。     

③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④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芒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

⑤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⑥当年李白至此,曾惊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

A. ③①④⑤②⑥    B. ③①④②⑤⑥    C. ⑥③①⑤④②    D. ③⑤①④②⑥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会时,他们有的玩游戏、有的打瞌睡,真是心无旁骛啊!

B. 当海啸到来时,很多人都在默默无闻中,完全没有察觉到灾难的来临。

C.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D. 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