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破译植物的语言 ①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破译植物的语言

①不要以为植物会“说话”是一个古怪可笑的问题。法国物理学家施特斯海默说:“20年前也没有人相信鲸鱼会唱歌。而现在鲸鱼的歌唱已经被破译。”目前,也有一些科学家在从事破译植物语言的研究,德国德勒斯顿的生物物理学家赫伯特·魏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为了探索植物语言是否真实存在,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后来他们发现: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反应与动物抑制疼痛和创伤的神经激素的反应几乎一样。在虫咬叶子时,叶子便释放出一种激素,类似于动物受到伤害时释放的啡呔。在动物身上,这些激素帮助把一种叫做花生四烯酸的化学物质转化为前列腺素。而在植物组织里,这种激素有助于亚麻酸(相当于动物身上花生四烯酸的物质)转化为茉莉酮酸,这是一种性质和前列腺素相近的化学物质。它们对待伤痛的化学反应如此相似。在植物组织表面喷洒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后,就会像在动物身上喷洒此类物质一样,都能消除伤痛反应。对此,纽约州立大学植物生理学家伊恩·鲍德温说:“这就是植物喊‘哎吆’的方式。”

③植物能与邻居联络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某些植物突然感到虫咬刺痛,它会马上招呼旁边的伙伴,提防虫子。许多植物在受到伤害时,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信号。甚至在附近的植物被虫咬之前,这种信号就开始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统了。

④槐树会产生有毒的苦味物质。一旦槐树的树叶被羚羊或长颈鹿吃掉,这时,不仅仅被吃掉的槐树的树叶会产生这种物质,周围所有的槐树像是接到预报似的也都争先恐后的释放出毒素。

⑤破译植物的语言是一项开拓性工作,因此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经过多年的研究后,他们对于植物的语言已经有了多种解释。魏泽教授认为,树木是通过声音来互相沟通和了解的。但由于这种声音频率很高,人耳往往听不到。据他讲,迄今他已零碎破译了一些树木的语言。

⑥而波恩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朱利曼则不仅证实了植物语言的存在,而且还研制出了能够探听植物语言的激光驱动麦克风。当植物的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气体乙烯。弗兰克·朱利曼一直在用钟形玻璃容器收集这种气体。用这种气体的分子轰击标准激光束,会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朱利曼说:“植物受到的压力越大,麦克风收到的声音信号就越强。”

⑦还有科学家认为,植物是通过一种能量进行交流的。这种能量是微弱的光,它可以被测量出来,人们甚至可以通过“剩余能量放大器”使这种光转变成可以看得见的光。不管是通过高频声音还是通过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最终一定会破译植物的语言之谜。正如施特恩海默说的那样:“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使树木的联络声音变得容易听起来。”

⑧毫无疑问,破译植物的语言,不仅对于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生产中也将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科研人员相信,破译植物的语言必将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作用。例如运用波恩大学的研究成果,给农民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农民就能区分健康与疾病的蔬菜或其他农作物。同时,通过探测植物的声音可以形成预警机制,随时探查植物病虫害的情况。另外,了解水果和蔬菜的语言还有助于它们的储藏和运输。声学研究证据表明,苹果释放出的乙烯气体比其他植物高,能够引起周围植物枯萎。因此,科学家敦促果农要单独存放苹果。

⑨科学家们预言,植物语言的破译,对于植物病虫害的抑制,作物生长发育最适环境的调控,农业耕作的安排,乃至植物各种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等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本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从⑧、⑨两段中我们获取到什么具体明确的信息?(3分)

4.通读全文,你发现植物是怎样“说话”的?

 

1.植物的语言 2.举例子,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植物能用特有的体味“语言”来联络同伴,以此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统。(4分,答对举例子得2分,作用2分) 3.破译植物的语言,不仅对于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植物病虫害的抑制,作物生长发育最适环境的调控,农业耕作的安排,乃至植物各种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等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3分 不仅,而且,乃至各一分 ) 4.①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抑制疼痛和创伤的神经激素的反应是一种语言。 ②许多植物在受到伤害时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语言。 ③当植物的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气体乙烯。用这种气体的分子轰击标准激光束,会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 ④植物还能以一种微弱的光为能量进行交流。(4分 一点一分) 四、综合性习与写作 【解析】 1.试题分析:看标题即可得到答案。说明文的标题,其一表明说明对象或是说明内容。 其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三标题如若是设问句,有启迪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探究兴趣的作用。答案:植物的语言 2.试题分析:“被吃掉的槐树的树叶会产生这种物质,周围所有的槐树像是接到预报似的也都争先恐后的释放出毒素”。此句为举例子,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植物能用特有的体味“语言”来联络同伴,以此启动附近植物的防御系统。 3.试题分析:此题是局部筛选的题目,抓住题干中“获取到什么具体明确的信息”,要细读⑧、⑨两段,确定试题的类型。答案:破译植物的语言,不仅对于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植物病虫害的抑制,作物生长发育最适环境的调控,农业耕作的安排,乃至植物各种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等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试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4.试题分析:.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要点,锁定答题区域,抓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归纳整合。①当植物的叶子被昆虫咀嚼时,植物身上所发生的抑制疼痛和创伤的神经激素的反应是一种语言。②许多植物在受到伤害时释放出一种挥发性的茉莉酮酸,这是一种“体味”语言。③当植物的叶子或根茎被切开时,植物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信号:在整个切面释放出气体乙烯。用这种气体的分子轰击标准激光束,会产生振动,形成麦克风能够探听到的声波。④植物还能以一种微弱的光为能量进行交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每朵花本应芬芳

孙道荣

一帮年轻的父母聚在一起,话题不知不觉扯到孩子身上,有人提议,每个人讲个自己孩子的趣事。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要说自己的孩子的趣事,谁不是几箩筐也盛不完啊。

一位妈妈先讲了自己两岁半宝宝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宝贝女儿非常调皮,带她的外婆根本对付不了。有一天,她正在上班,宝宝又在家里淘气了,她就打电话回去,想吓唬吓唬她,故作严肃地对她说:“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不吱声了,哈哈,一定是被唬住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多可爱的妞妞啊。众人都笑翻了。

另一位妈妈接着说。她家的宝宝,是个不到三岁的男孩,似乎有问不完的问题。这不,问题又来了:妈妈,为什么地球在转,我们却感觉不到呢?妈妈想了想,告诉他,那是因为我们很小,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儿子说,但是我有个办法可以感觉得到它在转。说完就在原地转起了圈圈。一连转了十几个圈,最后东倒西歪地停下来了,晕晕乎乎地说,妈妈,我现在感觉到地球在转了。

多伶俐的孩子啊。众人笑得也是东倒西歪。

一个爸爸接了茬。那天,带四岁多的儿子骑车出去玩,骑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仲秋的雨,打在身上,已带有丝丝寒意。慌乱之中,赶紧拿出雨披穿上,怕儿子淋雨,所以,用雨披将坐在后座的儿子挡了个严严实实。儿子躲在雨披下面,两只小手将雨披撑起一角,高兴地大叫:“包头雨,今天下包头雨!”

多乐观的孩子啊。众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妈妈笑着讲起了儿子的一桩糗事。两岁多的儿子在拉便便,突然,放了一个响屁,站在一边的奶奶故意逗他,佯装嫌恶状地问:“宝宝,你刚才是不是放屁了啊?”儿子抬起头,想了想,很镇定地回答道:“不是的。是我的屁股在唱歌呢。”

多幽默的回答啊。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交流着,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那么搞笑,那么温暖,孩子使他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快乐。

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讲述。我的孩子,今年即将迎来高考,一天24小时中,除了睡觉和吃饭不得不“浪费”(儿子的原话)掉的八九个小时外,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看书和做题上,他甚至连和我们说句话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而我们,因为害怕打扰他,在家里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踮着脚尖的。看着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我忽然想,我的儿子,在他年幼的时候,也是充满童趣,活泼、调皮、可爱、搞怪,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欢笑和温暖。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生活突然变了,变得如此沉闷,如此压抑,如此不堪的呢?

忽然明白,每一朵花,都本应芬芳、灿烂、快乐的,是我们自己先掐灭了孩子的天性,也掐灭了自己的快乐啊。那么,我眼前这些年轻的父母们,在不久之后,他们会不会也和孩子同时一步步地失去快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呢?

我希望永远能够嗅到花的芳香,不知道这能不能做到? (有删改)

1.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你要是不乖,等妈妈回家了,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女儿突然嗲嗲地说:‘妈妈,你别忘了,宝宝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哦。’”

2.从文中四位孩子的趣事中,你感受到孩子的哪些天性?这四件趣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探究标题“每朵花本应芬芳”的妙处。

4.在作者眼里,面临高考的孩子生活是沉闷的、压抑的、失去芬芳的。请你站在中考体验者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备考经历,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这段经历中的收获。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每空一分)

(1)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3)晴川历历汉阳树,                   

(4)                ,老大徒伤悲。

(5)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_。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          ,到乡翻似烂柯人。

(8)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短文,完成小题。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⑩,封还之。               

                                                             (节选自《宋史·刘恕传》)

【注释】①刘恕(1032~1078):《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历数:历史典故。地里:地理。族姓:家族名姓。公府案牍:公案文书。④万安山:又名玉泉山或大石山,在洛阳南侧,与中岳嵩山遥遥相对,沟壑深险,巍峨壮观。⑤宋次道知毫州:宋次道担任毫州知州。⑥馔(zhuàn):饮食,吃喝。⑦殊废:不要打扰。⑧无以给旨甘: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⑨故茵辱:旧褥子。⑩颖:颖州,即今安徽阜阳市。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书/不远数百里    B. 恕/能言其行事始终

C. 此非吾/所为来也    D. 尽其书/而去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具(                )   (2)遗(               )   (3)悉(                

3.翻译文中下列句子。

(1)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2)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刘恕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释】⑴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⑵杪(miǎo):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引申为年月季节的末尾。杪秋:秋末,深秋。⑶幽谷:深谷。⑷疏:稀疏。寂历:寂寞,寂静。⑸微:指泉声细微。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此诗写的是诗人经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见景象。

B. 首联点明了时令,即深秋的早晨。

C. 中间四句写诗人一路所见,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现出荒芜的景象。

D. 尾联写诗人的“心机”让麋鹿惊恐起来。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颔联一个“唯”字,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

B. 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忘情山水、自在豁达的心境。

C. 题目中的“荒”字总领全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

D.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原句:旅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这些植物遍布北极草原。

改句:旅鼠是一种以草根、草茎和苔藓等遍布北极草原的植物为食的啮齿类动物。

B. 原句:妈妈对我说::“你快去我办公室桌上拿一本书。”

改句:妈妈对我说,要我快去她办公室桌上拿一本书。

C. 原句:新一代歌手,都比三五十年前的歌手更加活泼和热情。

改句:新一代歌手,无不比三五十年前的歌手更加活泼和热情。

D. 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