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关于名著及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慧骃国的“拉格多大科学院”...

下列关于名著及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慧骃国的“拉格多大科学院”里,格列佛获得很多见闻,如收集西瓜中的阳光; 把冰烧成粉末变作火药;如何用感觉和嗅觉区别颜色等等。

B. 《水浒传》中,武松因“景阳冈打虎”“倒拔垂杨柳”而成为中国文学中勇敢与力量的象征。

C. 法国文学巨匠罗曼•罗兰所作的《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等伟大人物战胜各种人生艰难困苦的精神历程。

D.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均选自其中。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A项中是在飞岛国的“拉格多大科学院”,不是慧骃国。B项中“倒拔垂杨柳”的是鲁智深,不是武松。D项中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史记》。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进到山中没多远,路边就渐次有了细碎的小菊花,这种菊花花形很 小,只有指头蛋大,花色澄黄,开得很稠很繁,植株却很小,但是枝叶很遒劲,像是矮化了的盆景,让人感觉很A、(   ),很有力,满山遍野,随处可见。些在秋风中B、(    )着的小菊花,像是在向我们点头致意,欢迎我们的到来,放眼望去,真的很美,黄灿灿一片。这是只有菊花盛开的季节才有的美丽,这种花儿不似家养的菊花那般娇贵,它们的生存能力极强,只要有阳光、有土壤的地方,这种小菊花才能生长。

之所以喜爱这种小菊花,是因为它有君子之风,不与百花争艳,独自静静地开放在秋风中,装扮着清冷的山川,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每每想到这儿,我就会对它生出一种敬意,一种出乎人类对于自然的敬意,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在很多时候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1) 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坚挺、坚定    B、摇曳、摇摆

(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根据上文,为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

 

查看答案

下面词语书写及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撺掇(duō)   襁褓(qiάng)  怪诞(dàn)     莫明其妙

B 相契(qiè)    勾当 (gòu)   贮蓄(chù)    义愤填膺

C 聒噪(zào)    皈依(bān)   着落(zhάo)    人才辈出

D 剽悍(piāo)   酷肖(xiào)   戏谑(xuè)     顾名思义

 

查看答案

按要求写出下列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

(4)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7)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时,是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告别,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和心爱的事物告别,和自身的恶习告别…… 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关于告别,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体会?  请以“告别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手掌里的清凉

树阴下,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大的约七岁,小的看来不到三岁。树下有几个用砖块砌起的墩子,大的孩子以砖墩当桌子趴在上面做作业,小的也拿了一截铅笔在一张纸上胡乱画着。

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孩子放了暑假,从农村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父母便把兄弟俩从家里接来,与他们团聚一些时日。

风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特别爱恶作剧,越是酷热,它越是要把自己藏起来。弟弟大约是受不了那酷热,抓耳挠腮的,满脸通红,有汗水从腮上掉了下来。这时,哥哥好像变戏法一样,从树桠上拿出一把扇子。确切地说,那不是扇子,只是一小块三夹板,拿绳子绑上了一根小木棍做柄。哥哥捏着那柄一个劲地给弟弟扇着。

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热热的风让兄弟俩感觉不到一丝凉快。这时,哥哥两眼直直地从街的缺口处望过去,他渴望有风吹过来,可是没有。

哥哥显得非常失落。他下意识地四处瞅着,眼光突然就落到了一个地方,那多么像一块侧立起来的池子。也许他思绪的鱼儿已游回到了家乡,他家门前有一块池塘,不管多热的天,只要坐在池塘边树下的青石墩上,将双脚伸到水里,就会有一股透心的凉从脚下一直凉到头顶。

哥哥来到了那“侧起的池子”前,他是认识的,那是一块玻璃。下面是墙砖,玻璃有些高,他踮了踮脚,仍然够不着那玻璃。随之,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他将双手贴在玻璃上,感觉到了阵阵凉意。

这时,他突然想起什么,赶紧将弟弟抱了过来。他要抱着弟弟站到那码好的砖头上,可就是上不去。努力几次后,他放弃了——因为他明白,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抱着弟弟上到砖头上去的。

他想了想,将弟弟抱回到树阴下,把自己的双手在玻璃上贴了一会儿,然后赶紧去握住弟弟的手。几乎在两个多小时里,哥哥就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直到快中午了,在工地上做饭的母亲来叫兄弟俩去吃饭,哥哥的这一动作才停止。妈妈问哥哥:“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哥哥说:“我不能让弟弟热着,再说弟弟要是热得哭了起来,会影响爸爸妈妈工作的。”妈妈的两眼不禁红了,可哥哥似乎没有看到妈妈的表情,只顾高兴地说下去,“妈妈,我知道阴处的玻璃会是凉的,想不到城里的玻璃会这么凉。”

妈妈本想告诉儿子:这玻璃之所以会这样凉,是因为玻璃后面的屋子里有大功率的空调。可妈妈没有说,她相信能将一手清凉传递给弟弟、心中想的是让爸爸妈妈安心工作的孩子,无论将来的日子过得如何,他都是人间最富有的。

(段奇清/文,选自《铜陵日报》,有删改)

1.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

天气酷热

哥哥行动

哥握弟手

感受清凉

 

 

2.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哥哥扇起的风,将砖墩上的灰尘搅起,在树叶缝隙筛落的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绺绺舞动的火。(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他“吭哧吭哧”地搬来几块砖头,顺着墙根码起来,站在砖头上,他这下能够着了。(品味加点词语)

3.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哥哥的性格特点方面)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的含义。

4.本文标题原为“兄弟俩”,后来改为“手掌里的清凉”。通读全文,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