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内心住着太阳,就算外面风雨大作心中依然有阳光普照。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晴天,有的人的晴天源自乐观,有的人的晴天源自信念,有的人的晴天源自热爱……那么,你呢?
请你以“我有一片晴天”为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规范;(4)文中请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的相关信息。
阅读丁立梅的《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一文,完成小题。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恩赐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也是在那里,我初次接触到《诗经》,立马被那些好听的“歌谣”迷上。野外总是天高地阔的,我一会儿化身为那只在河之洲的斑鸠,一会儿又变身为采葛的女子,岁月绵远,天地皆好。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世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⑤读书却使我的内心,慢慢的,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了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而去。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的,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我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我身边许久,我也没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也没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要迷恋,也没想过自己日后会走上写作的路,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突然收到一份礼物,是一本《诗经译注》,岳麓书社出版的,单价七块六毛,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询似的看他,他却无甚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的,吐着芬芳。
⑾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都在。每当我的眼光抚过它时,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选自《课外阅读》2016年第3期,有改动)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管理员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联系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又渺小又丑陋。
(2)分析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B. 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照应了开头和标题,收束全文。
C. 本文极力描写阅览室管理员的表情严肃、说话语调冰冷,主要是还原生活的真实,让读者读起来更真切。
D. 文题中的“花”,不单纯指自然界的花,也指美好的事物、温暖的情感。
4.比较本文第⑦段画线句子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小题。
①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现在其实活在语言的垃圾场,里面堆满了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流行词。这些词有好多人在用,也有好多人反感。为啥讨厌这些词,并不是大家莫名其妙的偏见。最重要的是,这些词是死的,不是活的。
②检验一个语言是死是活,非常简单,只需把它扔在时间里就得了。有的语言是活的,尽管他的作者早已死掉,但还被无数后代传颂。有的语言是死的,刚被人说出口,最后一个音节还没发完,就已经腐烂了。
③比如活的语言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死的语言是:厉害了 word 哥。比如活的语言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而死的语言是:蓝瘦、香菇。
④和菜头说过一句话特好:“要想文章活的比人长久那就尽量不要使用网络热词。”每个人都有表达欲,这是人性的刚需。完美的表达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那些经历被遗忘、已经褪色时,当你翻开那记述时,发现那些事物还在言语中闪闪发光。
⑤其实频繁使用网络热词的另一个真相是:你出于偷懒,就随手用一些粘粘乎乎、不清不楚的词语来打发自己。其实你的感情和经历远超出了这些词狭隘的范围,干嘛要用不称职的词语糟蹋你自己的宝贵经历呢?
⑥从古到今的智者都认为,世界上充满了待认知的空间,你使用的语言像一把梯子或者是一个通行证,会把其相对应的空间和你连接起来。
⑦在传说中,阿里巴巴念叨着咒语“芝麻开门”,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山洞,迎接他的是一屋子的金银珠宝,由此变成富翁。
⑧当你使用“蓝瘦、香菇”这样的词作为通行证时,另一个神秘的屋子开了门:里面堆满了成千上万棺材,还发着腐烂的气味。棺材里躺着的,都是那些曾经流行的词汇:猴赛雷、人艰不拆、累觉不爱、臣妾做不到、我好方……
⑨当你辛苦一点,追寻的是诗歌、文学的语言,这些语言会领你到达一个图书馆,里面坐满了西塞罗、李白、屠格涅夫、博尔赫斯……那些古老的灵魂躺在哪,只要你愿意,他们都能成为你最真诚可贵的朋友。
⑩人体要锻炼,饮食要健康,修辞和语言的能力也是需要锻炼的。所以啊,可以试着写下来自己的词,自己的句,我们要好好说话。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全文内容,按要求答题。
(1)结合语境,分别说说“死的语言”“活的语言”的含义。
(2)文章第⑧⑨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借助本文观点,联系语境,在(1)、(2)、(3)处填入恰当的内容,补全下面“小语”和“明明”的对话。
明明:我们来比较一下古人的表达和当下的网络流行语。
小语: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成语“沉鱼落雁”“(1) ”。
明明: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
小语:对啊,《范进中举》中胡屠户骂范进丑还知道用成语“(2)”。
明明笑着说:古人的表达真是 (3) 。
阅读下面有关“吐槽”的材料,完成小题。
【引读】
2017年年初,网络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节目中,当众吐槽嘉宾,比如吐槽李湘肥胖、待女儿奢侈,吐槽曹云金的师门不和以及唐国强的各色代言……节目鲜明的观点倾向,精准的语言节奏,熟练的语言技巧,优雅有趣的语态,惊艳而深邃的喜剧“笑”果,正应了节目“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的宣传语。
【材料1】“吐槽”的“前世今生”
“吐槽”一词含义主要来自日语中的“突っ込み”,用于表达“突然遇到的事情”和“深刻插入的话语”,指一个人能捕捉到对方所说话语的矛盾之处,并给出反驳和批评。该词最初流行于日本一种类似相声的舞台表演形式——漫才,随后被大量应用于动漫和电视综艺的创作中(比如流行于我国的《银魂》等),在日本社会广为传播。后经过台湾译者把我国闽南语揭人短处之意的“黜臭”和日语的“突っ込み”融会贯通对应翻译,才形成我们今天的“吐槽”。吐槽是一件很有艺术性、娱乐性和技术含量的事情。总之,吐槽是针对被吐槽人的离谱的言行,用客观公正毫无争议又通俗简短的方式回应对方,或感慨或疑问,以达到揶揄、娱乐性等目的。
【材料2】“吐槽” 是个手艺活
“吐槽”能在大众范围内流传开来,要归功于微博。微博强大的传播效果,随着“段子”纷飞的,便是“吐槽”二字。后来,“吐槽”还被收入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正式荣登“大雅之堂”。这一语汇的出现,其实将中国原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容纳其中,比如相声讽刺艺术,它们都有相同之处,即一个人能发掘、提出事件的逻辑纰漏和谬误,或者使用更广泛的知识去评价现实中的局限性。从这里我们也能发现今日所言之“吐槽”确实是一门“手艺活”,肤浅的谩骂远不能冠上“吐槽”二字。
【材料3】观众点评
“吐槽”“吐”的不仅是“槽”,更是一种“笑果”和内涵。《吐槽大会》之所以能够如火如荼,绝不仅仅是大咖的捧场,更不仅仅是“笑果”,而在于它个中鲜明的观点倾向,而在于它能在搞笑之余切中社会要害,既有意思更有意义,它赢得的不仅是观众的掌声,更是观众的心。
1.下列表述符合原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 “吐槽”一词含义来自日语中的“突っ込み”。
B. “吐槽”之所以是一门“手艺活”,是因为微博有强大的传播效果。
C. 吐槽是一件很有艺术性、娱乐性和技术含量的事情,肤浅的谩骂远不能冠上“吐槽”二字。
D. 《吐槽大会》之所以能够如火如荼,就在于它个中鲜明的观点倾向,在于它能切中社会要害。
2.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吐槽”下定义。
3.《朗读者》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濮存昕朗读了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大家惊讶地发现,董卿和濮存昕都把老舍的“舍”字读成了第四声。看了节目后,很多人纷纷吐槽。请借助你储备的文学常识,也向董卿姐姐来一次“吐槽”。
阅读《庞安时传》(节选),完成小题。
庞安时,字安常。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①,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②不通贯。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③门求诊者,为辟邸舍④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有删改)
【注释】①聩:耳聋,听不见。②靡:无。③踵:至,到。④邸舍:王公贵族的住宅。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目辄记 ②是不足为也
②能通其说 ④活人无数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
A. 乃悟前狼假寐(《狼》) B.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C.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不 可 为 者 必 实 告 之 不 复 为 治
3.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4.庞安时被誉为“北宋医王”。阅读选文,请简要说说庞安时具备“医王”的哪些品质。
阅读宋朝潘阆《渭上秋夕闲望①》,完成小题。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为下文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没远烟”写出了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和“太公”进行对比。
(2)赏析颔联“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的妙处。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