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填空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

古诗文名句填空

(1)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木兰诗》中描写战争频繁而惨烈,木兰经历; 漫长的战斗岁月而最终凯旋而归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独坐幽篁里 谁家玉笛暗飞声 百般红紫斗芳菲 惟解漫天作雪飞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 点睛:注意“幽篁”“惟”的写法。(1)和(5)题注意抓住“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和“终凯旋而归”等提示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bì______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2)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 kǎi______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3)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jué______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查看答案

作文

读了本卷的两篇现代文,又在引导下写了相关的小作文,你肯定开始对“好感”和“善良”等人性的美好有了一些感性的触动和理性的思考。收藏这些美好,会触动你心底温柔的弦。请以“美好的人性”为话题,自拟一个作文题目,将自己的感触和思考写成一篇作文,比如可以写人性中的包容、谦让、友善、热情、善解人意等等,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见解等。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小作文

本卷现代文阅读【甲】文中写到自己收藏生活的种种“好感”,会让自己时时充满快乐;【乙】文中写到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请从情境中任选之一,说说你将会做些什么,让别人快乐,让自己做个会怜惜的善良之人,让别人自然而然地对拟产生“好感”;还要请你拟简单的阐述你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情境一:

课堂上,你的同桌肚子痛,他举手向老师要求出去上厕所,同学们窃窃私语,有些同学甚至取笑哄闹起来,你的同桌被笑得非常尴尬,老师喊“安静”,教室里一时之间静不下来,你此时该怎么做?

情境二:

家中,你的父母闹矛盾,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理谁,家中气氛变得很紧张,再也没有以往的温馨和谐。你此时该怎么做?

要求:(1)字数不超过120字,不少于80个字。

(2)建议按照这样的步骤表达:我将会……,还会……,……。我这样做是因为……

 

查看答案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匹夫辱          (2)是以百战百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卒然临之而不惊

(2)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断开。(限断两处)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4.本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

 

查看答案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王昌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途经造口壁写的。他想起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太后情急下,连夜赶路,一路上百姓逃难的情景,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此诗歌。

1.【甲】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联系第13题,谈谈对【乙】词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