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

B. 不是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

C. 但是,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

D. 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的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B 【解析】试题分析:B. “不是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符号使用有误。去掉省略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无极》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毁坏生态环境的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人声鼎沸

B. 日本文部省别具匠心的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侵华战争所犯下的罪行。

C. 抗洪告捷,这里迅速恢复了生产,乡亲们深切地感到如果不是党中央的决策英明、广大官兵的舍生忘死,要想取得胜利,那是不堪设想的。

D. 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千年万载  容光换发   惊涛骇浪   提心吊胆

B. 惊涛骇浪  一泄千里   如履平地   化险为易

C. 气势磅礴  花枝招展   繁花嫩叶   气喘吁吁

D. 脍灸人口  晴天霹雳   取义成人   孔武有力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板(shān)     持(jīng)   (hāo)   望(liào)

B. (zhàn)    然(já)    万(fú)     徜(yáng)

C. 陆(zhé)   泣(yàn)   (zhā)   旗(jīng)

D. (yè)   吮(shǔn)    干(gē)   (yùn)

 

查看答案

请根据要求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大千世界,路,有无数。

或长,或短;或狭,或宽;或坎坷,或平坦……

耕耘,是蚯蚓的路;探索,是小溪的路;摧毁,是飓风的路;发光,是闪电的路……

彩虹的路是绚丽的,但那是虚幻的;流星的路是短暂的,但这是辉煌的;爬山虎的路是艰难的,也是无畏的;老黄牛的路是泥泞的,也是踏实的……

要求:以“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2)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

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去,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牦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关,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感觉

(选自《躺着读书》,作者陈村)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5.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