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情”是幸福之本 乐黛云 "人们常常试图找出幸福的量化...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情”是幸福之本

乐黛云

"人们常常试图找出幸福的量化指标和客观状况,如统计“幸福指数”之类。其实,在我看来,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孔子最看重的学生颜回“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认为他虽然穷苦,却是幸福的。古希腊的狄奥根尼无家无室,常年居住在一个木桶中。当亚历山大大帝去见他,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他唯一的回答是:“请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他们都在享受自己的幸福。

#幸福需要各种条件,如和平、温饱、健康等,这些都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但拥有了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都感到幸福。别人可以认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不是真正幸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幸福的家庭又何尝一样呢?农民家庭“阖家团圆瓜棚坐,闲对风月笑呵呵”应是幸福的吧;今天的一些“空巢家庭”,儿女东零西散,父母独守“空巢”,但想到孩子学有所成,都有可期许的未来,安知父母心中不感到幸福呢

$回顾我自己曾有过的一些难忘的幸福时刻,也不尽是产生于所谓“金榜题名”之类的时节,倒反而是更多地出现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年月。

%当然,幸福的源泉并不止此。中国古人尝言:“乐莫乐兮新相知”,又说:“知音其难哉”。如果真有一个忠心耿耿、始终相信你的品质、懂得你的弱点、蔑视任何谣言、传闻、曲解和误导,随时向你进忠言的朋友,那无疑是难得的幸福。

&幸福确实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它的根本是情,是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很难想象一个对事冷漠,对人无情的人会有真正的幸福。

1.下列观点属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幸福属于个人的精神世界,每一个人感受的幸福都不相同。

B. 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C. 有知音相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D. 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是幸福的根本。

2.第#段加线句中的分号可否改为句号?从论证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3.若删去第$段加点的“尽”字,对意思表达有何影响?

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的后面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今年我八十初度,老伴开玩笑地送我一首打油诗,道是“摸爬滚打四不像,翻江倒海野狐禅。革故鼎新心在野,转识成智觉有情。”落款是“浪漫儒家”。关于我当年一无基础、二无条件,年已五十,却硬要以新学科比较文学为毕生志业,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算是最知情的人!有这样的知音相伴终身,我想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吧。

5.下列理解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幸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

B.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因为幸福的根本是对人、对周围一切的热爱。

C. 拥有和平、温饱、健康等基本条件的家庭一定是幸福的。

D. 即使生活贫穷、儿女东零西散甚至无家无室,也可以是幸福的。

 

1.D 2.不可以。用分号,表明前后两点内容不但是并列关系,而且是一个整体,突出了两个幸福家庭之间差异之处的对比关系,更有力地证明了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改用句号后便无此效果了。 3.“尽”意思是全,“不尽”表明“金榜题名”之类的事是幸福源泉的一部分,若删去“尽”,就把“金榜题名”之类的事完全排除在幸福源泉之外了。 4.应放在第%段的后面。第%段在引用的基础上指出有知己朋友是人生最难得的幸福。插入段文字写老伴送我打油诗道出对我的深刻理解让我感到幸福,相当于以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有朋友有知音的人生是幸福的。二者正好形成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5.C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反复提到,难度不大。本文的论点在结尾提出。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用分号,表明前后两点内容不但是并列关系,而且是一个整体,突出了两个幸福家庭之间差异之处的对比关系,更有力地证明了幸福的家庭各不相同。改用句号后便无此效果了。 3.此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尽”的意思是“全”,“不尽”表明“金榜题名”之类的事是幸福源泉的一部分,若删去“尽”,就把“金榜题名”之类的事完全排除在幸福源泉之外了。 4.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这段文字写老伴送我打油诗道出对我的深刻理解让我感到幸福,相当于以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有朋友有知音的人生是幸福的。第%段在引用的基础上指出有知己朋友是人生最难得的幸福。二者正好形成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所以应放在第%段的后面。 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幸福需要各种条件,如和平、温饱、健康等,这些都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但拥有了这些条件的人,不一定都感到幸福。”可知C说法不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管仲弃酒

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理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臣计弃身不如弃酒________     (2)就坐_______

2.“管仲半弃酒”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3.对结尾句中“笑”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管仲言语的认同。

B. 对管仲做法的理解。

C. 对管仲用意的赞许。

D. 对管仲胆小的嘲笑。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作者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不能表现桃花源人长期“与外人间隔”的一项是       

A. 见到渔人非常惊讶。

B. 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桃花源后没再出去过。

C. 对汉朝、魏朝和晋朝一无所知。

D. 不希望渔人把桃花源的存在告知世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首联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怅然若失之感

B. 岁月沧桑之慨

C. 忘我陶醉之情

D. 思乡念家之意

 

查看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查看答案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