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明帝说日 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明帝说日

晋明帝①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②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③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晋明帝:晋元帝长子司马绍,长大继位后为明帝。②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此时的洛阳被匈奴占领。③东渡意:即晋王朝东迁的原委。据记载,匈奴攻占洛阳后,又攻占长安并灭掉西晋。元帝不得不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因此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对于元帝而言都是伤心难返之地。④居然:此处解释为明白清楚,显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以东渡意告之          (2)元帝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你觉得长安假如和太阳比一样远吗?

B. 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 你觉得长安怎么会像太阳那样远呢?

D. 你认为从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呢?

3.明帝虽只“数岁”却不同凡响。结合选文,明帝的聪明表现在元帝两次提问时他能     ;明帝的善解人意表现在元帝“潸然流涕”时他能      。结合注释③可以悟出,明帝在群臣宴会上所说的“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意味深长,表达了     之情,再次印证了他的聪颖和善解人意。

 

1.(1)全部,详细    (2)对……感到诧异 2.B 3.(共5分)从不同角度思考判断长安与太阳的远近(2分,强调“多角度”或“不同角度”)  及时询问(2分,写“及时宽慰、安慰”也可)   故地难返的伤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异”是意动用法。 2.试题分析:用直译法去翻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要翻译好“汝”“意谓”“何如”几个关键词。答案B 点睛: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3.试题分析:要答好此题,读懂文句是关键。明帝的聪明表现在“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两句话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判断长安与太阳的远近。明帝的善解人意表现在“何以致泣?” 对元帝及时宽慰、安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表达了故地难返的伤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     》,此书相传是     (朝代)左丘明所作。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节选部分,鲁庄公的浅陋无知表现在战时     和战后     两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词中“试问卷帘人”的“试”字表达了作者       心理。

2.以下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同,没有使用设问手法的一项是

A.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B.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D.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查看答案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查看答案

             ,皆叹惋。           (《桃花源记》)

 

查看答案

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