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甲文节选自《______》一书,它是北宋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⑵即更刮目相待
⑶释担而立 ⑷但手熟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但当涉猎 但微颔之 B. 大兄何见事之晚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C. 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钱覆其口 D. 但当涉猎 当世无双
5.甲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乙文所阐释的道理可以用四字成语“_______”高度概括。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B.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也有他称。他称中,除一般他称外,又有爱称、敬称等。
C.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的悲痛与愤慨,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D. 杨绛的散文《老王》,围绕老王的生活遭遇展开叙述,表现社会下层劳动者艰辛的生活,以及质朴、善良、忠实的可贵品质。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以诗歌的名义相聚,文字与鲜花一起( )。《春天读诗之夜》诗歌朗诵会在北京剧场华丽开场。第一个登场的还是西川,“开花就是解放!开花就是革命!一个宇宙的诞生不始于一次爆炸而始于一次花开!”53岁的西川,依旧激情饱满、节奏铿锵,一首气势磅礴、才情( )的《开花》,在他高昂雄厚的声音中传递到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连绵不绝的“开花”意象,渲染出春天蓬勃升腾的生机;一声声“开呀”,点燃了每位观众的内心。一张张兴奋起来的笑脸,让现场瞬间沸腾起来。就像朗诵会后,诗人廖伟棠所说:“西川太开放了,节奏感真好,年轻人都写不出这么‘狂’的诗来。”“春天读诗之夜”圆满落幕,三年来我们于山水之间,吟咏生命; , ;于时代现场,萃取思想。以内心的声音,对抗这越发不美好的世界。就让每一个珍爱诗歌的人,将这份春意与诗情传递下去吧!
(1)为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______) (______)
生长 成长 肆放 肆意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上下文意和句式,为文中横线处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要求填写作家作品或古诗名句。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 ,弹琴复长啸。(王维《___________》)
⑵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
⑶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⑷《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默qì(____) 愧zuò(____) 妇rú (____)皆知 目不kuī(____)园
亘(______)古 憎(______)恶 校(______)对 锲(______)而不舍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石榴,问妈妈:“为什么石榴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开呢?”妈妈答:“是石榴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的。”小孩子接着问道:“那为什么石榴里的果肉是分成几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石榴在告诉你,你手里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要懂得与人分享。”孩子又问:“那为什么又是一粒一粒,这么多粒呢?”妈妈答:“那是石榴在告诉你,生活的滋味,是要一粒一粒慢慢品味的。”
阅读以上材料,联系生活,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1)自拟题目,自定文体(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