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嗥鸣(háo) 山巅(diān) 浊流(zhuó) 呻吟(shēn)
B. 田垄(lŏng) 召唤(zhào) 磅礴(páng) 怪诞(dàn)
C. 辔头(pèi) 挚痛(chì) 哽住(gěng) 哺育(pŭ)
D. 啾啾(jiū) 机杼(zhù) 污秽(huì) 督学(dū)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主攻变形物体热力学,在进行了很多研究后却发现外国科学家在十年前就已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问题;1942年,他放弃变形物体热力学,赴芝加哥大学主攻实验物理学,但因为他动手能力较弱,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1949年,他放弃实验物理学,进入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等学院研究所,开始专心致力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作;1957年,他和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两人也凭此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全球闻名的科学家。
都说成功来自于坚持,其实很多时候,适时的改变也是一种成功的基础。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诗歌前两句用矜夸的口吻,运用“_______”、“________”、“尽”等词语,极称蜜蜂“占尽风光”。
(2)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请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正①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②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③也。”时皆服其量。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选自《宋史·吕蒙正传》)
【注】①蒙正:即吕蒙正,北宋名臣。②阳:假装。③愈:更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时皆服其量(服从) B. 上尝欲遣人使朔方(派遣)
C. 既而卒用蒙正所荐(终于) D. 果称职(果然)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B. 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C. 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D. 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看,蒙正为人有可贵的地方,请作简析。
飞蛾扑火的真正原因
刘宇翔
先说结论吧:几百年来,我们一直认为昆虫有趋光性。然而,这是误读。昆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甘情愿的趋光性。
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
在这个天大的误会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
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
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飞蛾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飞蛾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但自从该死的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飞蛾就开始倒霉了。
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距离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可以按照
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可是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这就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进化时滞”现象。
那么问题来了:你有没有想过,人类自己也身处大量的“进化时滞”之中,常常迈着自信的步伐去扑火,而又不自知呢?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在这个天大的误会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概括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3.用文中的知识解释“进化时滞”的含义。
4.简析结尾段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花 匠
王安忆
①妈妈工作的作协机关里,有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草坪,草坪上有一尊鲁迅石膏坐像;花园里有喷水池,池中间立着一个半裸女人的雕塑;花园里有葡萄架,还有花房——不知为什么,我把它叫做娃娃的房子。
②我们常常到这里来玩。
③在草地上打滚,顺便给鲁迅公公磕个头。摘枸杞子,摘葡萄——那葡萄大都是青而硬的,可我们仍然毫无畏惧地吃了下去,连眉头都不曾皱一下。
④玩到后来,不禁放肆,把个机关花园误以为儿童乐园,大闹起来。当我们肆无忌惮地在花丛里跳来跳去时,就会受到花匠严厉的目光的阻止。他站在那里,看着我们。两脚稍稍往两边分开,两只胳膊再朝两边分开一些垂着,手里握着一把剪枝的大剪刀。他微微地驼着背,从不大声呵斥我们。但他从不和我们说话,只是那么冷淡,生气,对我们一无兴趣、一无希望地看着,叫我们自觉地对他敬而远之。远远看见他过来,我们便逃窜开去,也不知怕他什么。他是那么瘦弱而苍老,完全不值得害怕。而我们却那么怕他。
⑤当人们纷纷向我妈妈告我的状时,他也站在旁边,看着我。一言不发,那目光分明是谴责的。他似乎不屑于把那谴责说出口,似乎已对我们失去了任何悔过自新的信心。在他的目光下,我是那般的不可救药。
⑥一次,我们在大厅里打乒乓。打到高兴时,我把短裙子脱了,只穿短衣短裤。一个调皮的伙伴和我捣蛋,把我的短裙子藏了起来。而他自己则逃之夭夭,不知所向。毕竟已到了知道害羞的年龄,我晓得,只穿一条短裤是无论如何走不出去的。于是我只能绝望地在大厅里等着,等着他良心发现,把裙子给我送回来。可是他一直没来。眼看太阳快要落山,天色已近黄昏,我只得决定走出大厅去找他。当我穿着短裤横穿过花园时,看见了花匠。他默默无言地站在那里,看着我。稍稍分开两脚,又稍稍分开两手站着,手里握着一把大剪刀。我低下头从他骇人的目光下跑过去,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堕落。
⑦花园里的欢乐,是以一场大祸为结束的。有一天,水池边上一只会喷水的青蛙忽然之间在我们脚前落下水去。捞起来时,青蛙的扁嘴已经磕去了一块。自始至终,我们都感到委屈,因为那青蛙落下水去的时候,恰恰是在我们静默的时候。我们抱着膝盖坐在池边上,对着水池正想默一会儿神。不料却惹出了这场大祸。我们是那样仓皇地告别了这座大花园。这场大祸以及后来引起的一切,像一团浓雾,遮隐了花园给予我们的所有的快乐。
⑧好多好多年过去了,我以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妈妈的女儿的身份,又走进了这座大花园:有时听讲座,有时座谈,有时联欢,有时接待外宾……花园的草坪依然很绿,半裸女像依然立了起来,葡萄架上依然挂着青青的葡萄,青蛙的嘴角依然缺着一块,花草树木,依然随着季节青青黄黄,开开败败。那一团浓雾在阳光下消散尽了,可浓雾后面出现的花园却不再是原来的花园了:娃娃的房子那里,竖起了一座新楼;鲁迅像漆成一种暗金色。而且,花园好像是小了许多,它不再是儿时所见的那样大而堂皇了。
⑨花匠还在,老而且瘦。
⑩一天,我在门厅里和人说话,他忽然走进来,站在门边的暗地里,看着我。看了一会儿,又悄悄地走了。我奇怪地瞅瞅他,瞅见他驼着的瘦削的背脊。那疲惫的背脊流露出一股说不出来的、淡淡的温和。我忽然想到:他大概是喜欢我的。
1.第①段和第⑧段两次描写花园景色,分别有何作用?
2.理解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分析花匠在文中的作用及作者是如何写两人之间的交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