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外阅读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

课外阅读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 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①。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 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 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                                                        

片断三: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3.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4.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5.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1.片断二:朋友因为女生的真诚亲切而改变自己冷漠的性格。 片断三:邻家大伯因为父母的舍身救子而禁言一天,怀念着那份爱与恩情。 2.“一枕”扣住了“夜”“不眠”,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枕卧床上,难以入睡的情状。(言之成理即可) 3.表达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理解,内心黯淡愤愤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意近即可) 4.动作描写。通过“护”“挤”“推”三个连贯的动词,生动地刻画了父母在生死关头舍身救子的感人形象,突出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 5.B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文后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2)遇其叱咄

(3)不敢出一言以

(4)以衾拥覆,久而乃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 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 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且品德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D. 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条理由。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上青天览明月。

⑵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⑸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⑹  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8)我国古代诗文中,“风”的身影随处可见。它吹黄了小麦:“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它陪伴过游子:“。(《次北固山下》)”请写出带有“风”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初二(1)班拟开展“重庆城·重庆人·重庆面”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  方案先行   作为活动策划人,请你围绕活动主题,写出两个活动目的。

活动主题:重庆城·重庆人·重庆面

活动目的:①  

活动方式:以小组为单位,现场比赛制作“重庆小面”

活动二  开场助兴   作为活动主持人,请你在开幕式上扣住活动主题,说几句富有感染力的话,以营造活动气氛。

活动三  文化助阵   晓雪同学为本小组制作的小面拟写了一则广告语,请对这则广告语加以评析。

广告语:麻辣当前,岂能面不改色;香飘万里,安能端坐如山

  析: 

 

查看答案

有的词语有多项意义,请在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使用其不同的意义,写一小段话。

示例:每一次出门远行前,母亲都会仔细检查我的包袱,唯恐必须的物品被

遗漏了;漫漫人生长路,需要我们轻装上阵,松掉思想包袱,这样才能走得

更远。

备选词语:算账、疙瘩、水落石出

选词: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 《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 《我的母亲》——胡适——母亲

C. 《列夫·托尔斯泰》——纪伯伦——洞察世事的眼睛,深邃丰富的灵魂

D. 《马说》——韩愈——人才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