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2)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5)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6)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雪》)
(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_________________”借用典故表达了期望得到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8)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所写的景象。
2.品味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子姓:您的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 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子之年长矣
B. 召伯乐而谓之曰 而伯乐不常有
C. 策之不以其道 可告以天下之马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 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 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 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5.请分析乙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精神拾荒三步曲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就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C. 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D. 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2.下面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 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C. 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 第⑤段的作用在于: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3.下面对第④段语言品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把“灵感”比喻为“贵宾”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灵感不是思想者固有的。二,灵感的价值是可贵的。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灵感对于思想者的珍贵性。
B. “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懂得待之以礼”一句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思想者在灵感而前,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C.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运用比喻,强调写作、记录、笔记是留下灵感的最好方式。
D. “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一句中“投奔”一词用得最好,把原本十分抽象的思想概念活化成投奔一代明君的千军万马,进一步突出“勤于记录”的神奇功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的行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 。 , , 。 ,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我们为什么不能“道法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呢?
①就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②反之,人类若违反自然规律,恣意妄为
③人类如果企图征服自然 ④我们常说“人类征服自然”
⑤人的生命又是何其脆弱 ⑥其实,人的力量与自然相比是何其渺小
A. ②⑤④①④⑥ B. ④⑥③⑤①②
C. ②①④⑥⑤③ D. ④③①⑤⑥②
下面语句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朋友送给小王一件礼物,小王对朋友说:“如此真心实意,这礼物我只好笑纳了。”
B. 小芳过生日,小燕送给了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它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
C. 询问长者年龄,应尊敬地问:“您老人家高寿?”
D. 老朋友两人分别十多年相遇,见面时都说:“久仰久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