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

该不该让家长陪读

【编者按】陪读,顾名思义就是陪同孩子读书。广义上讲是家长全程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一种行为。狭义上讲是孩子放学后家长或陪读老师陪同孩子写作业并予以指导的行为。现在家长陪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的在县城的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有的跨学区买房陪读,还有的甚至飘洋过海去陪读。该不该让家长陪读呢?我们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孟母三迁”是我们熟悉的千古佳话,这也许是有记载的最早的陪读吧。孟母努力为孟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值得天下父母效仿。有人说:“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伙伴。”这句话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概括得很全面。确实如此,我们如果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良好的品行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陪读就能增加与孩子相聚的时光,减少父母的“空巢”感,提高家庭的和谐幸福指数。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大,父母陪读能缓解孩子压力,激发孩子学习动力。(1)

——(广东)刘同学

首先,家长陪读不利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陪读家长甚至连盛饭、洗袜子、挤牙膏这样的小事都代劳,如此陪读会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其次,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和困难,如果每次家长都在身边给予“帮助”,这些麻烦、困难对于孩子来讲就失去了助其成长的意义,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近年来社会上热议的“啃老族”,不就是被父母一路“包办”成长的精神上的矮子吗?最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家长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成绩,无疑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他们把孩子当作全部,放弃了事业和追求,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了。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但问题是,今天在重重保护下长大的我们,未来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吗?(2)

——(河南)李同学

家长陪读的重点应放在“读”上,而不仅仅放在“陪”上。要“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摆正自己“陪”的位置,而不是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管孩子交友,管孩子看电视、电脑。我的父母陪读就很讲究方法,有艺术。我到家后,他们不光嘘寒问暖,还留出时间让我给他们讲述一天的情况,等我自己作出评价后,他们才会恰当地说出他们的见解。遇到双休日,不是他们“伺候”我,而是我孝敬他们。这使得我们之间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年纪小,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快乐无忧,父母心里踏实。(3)

——(浙江)张同学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语句来自三位同学的发言,请把它们分别放到材料中最恰当的位置(填序号即可)。

A所以,家长陪读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把陪读重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这样,不光孩子成长得快,家长也会“成长”。

B因此,与其躲在父母背后避风雨,不如大胆迈出自己的脚步,在泥泞与荆棘中收获真正的人生教益。

C对毕业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家长的陪读能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轻松的状态面对学习的挑战。

(1)       (2)          (3)         

2.编者选取了三位同学的发言,其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

A. 解释陪读的现象。    B. 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C. 说明陪读的方法。    D. 倡导陪读的风气。

3.议论性文字要求具有说服力,请选择一位同学的发言,分析他是如何做到的。

4.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我已陪读了两年,孩子上初中后,我就选择了辞职陪读。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准备一日三餐,做好一切后勤保障。我怕孩子学习不自觉,每晚都坐他身边陪读。除此之外,还要督促他复习。可最近孩子一回家就关房门,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上海)李女士

你认为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文本中三位同学的发言作出分析。

 

1.(1)C (2)B (3)A 2.B 3.【示例1】我选择刘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首先,他引用孟母三迁的典故,来肯定 孟母的做法。接着,他引用相关言论,表明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然后,从陪读对孩子品行 修养、家庭氛围、学业等方面的影响来证明自己观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另外,他还联 系现实生活,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示例2】我选择李同学的发言,他是这样做到的:(1) 他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使行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⑵他关注生活现实,引用“啃 老族”等社会现象,论证陪读的弊端,用事实说话,更有说服力。⑶运用两个反问句来增强 论证的力量,引发读者的思考。⑷他的论证逻辑严密。比如,他先提出观点“陪读不利于孩 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然后指出家长包办的生活现象,得出这样做会导致的后果,使观点 鲜明并有说服力。(5)李同学以辩证态度表达观点,“不可否认,不少家长陪读也是出于无奈。” 类似这样客观而辩证的表达,让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示例3】我选择张同学的发言,他 是这样做到的:⑴他现身说法,联系自己父母陪读的做法,表现他与父母相处时的融洽,具 有现实意义,更有说服力。⑵他的发言更加理性和辩证,强调陪读重在“读”,要注重方法, 以促进孩子和家长一起成长。 4.【示例】⑴李女士包办孩子的生活小事,不利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⑵李女士放弃了事业和追求,没有工作成绩,无法有效地“言传身教”。⑶李女士把重 心放在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上,不相信孩子,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⑷李女士没有读懂 孩子,变成管孩子吃饭,管孩子学习,不利于激发孩子学习动力。⑶李女士在陪读过程中没 有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6)李女士陪读没有讲究方法和艺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细读这三部分文字,并且把握给出的三个句子的核心,可知:第一部分阐述的是家长陪读的优势,而C句恰好是这方面内容;第二部分文字侧重阐述了家长陪读的危害,选择B;第三部分论述了家长陪读的方式,所以选择A句. 答案: (1)①C ②B ③A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作者写作目的把握,需要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因为这三个部分阐述的角度不同,内容也各有侧重,所以A、C、D的说法都太片面,只有B选项是完整地体现作者写作目的. 故选B. 呈现对陪读的看法。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段论证过程的理解分析,需要熟读这三个同学的发言,把握其论述的特点,侧重关于论证思路的角度,即可分析解答.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中知识的迁移应用,需要认真分析李女士的具体做法,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通顺表述,合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善待挫折

①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 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4段引用科学家贝佛里奇的名言论述了什么观点?

3.简要分析第③自然段所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 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因这样或那样而身体残缺的人。肢体健全者如何对待这些残疾的同胞,是这个社会文明的标志。爱他们、帮助他们吧,或许有一天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也会得到同样的关爱和帮助。

⑦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选文有改动)

1.写出第②段中划线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2.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3.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4.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修改病句。

①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②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横线处,天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都到齐了吗     同学们    ”老师说     “到齐了我们就可出发了       

 

查看答案

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回答问题。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①    上面这段文字选择《              》(书名),文段中的“我”是      

②    请再简述一个该书中有关“我”的故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