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欲把西湖比西子, 。(《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北京,我们挚爱的家乡。这里的故宫、天坛,古典建筑的宏大与精美让人赞叹;这里的中关村科技园、金融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催人进取……游一游北京的大公园,领略北京城的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逛一逛北京的小胡同,感受北京城的历史沧桑与民俗风情……去国家大剧院听一场京戏或歌剧,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到全聚德吃一份烤鸭,色味俱全唇齿留香……这就是家乡北京,景美人美情美,韵味无穷,魅力无限。请以“北京的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在不远的将来,富有创造力的人类与术业有专攻的机器人协作完成某项任务,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与专业机器人一起开展一个实践活动,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情?请你发挥想象,以“愉快的合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请将题目书写在答题纸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学校将举办面向2017级新生和家长的开放日活动,校园宣传展板准备设置一个“美丽记忆”的栏目,向新生和家长宣传校园的亮点。请即将毕业的你,选择校园中最喜欢的一处,写一段文字,作为本栏目的内容。
题目二:班级举行“读红色经典,学革命精神”读书汇报交流活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红岩精神大家谈”。请你从下列三组提示词语中任选一组,写一段话,准备发言。
第一组:许云峰 地道 红岩精神
第二组:华子良 伪装 红岩精神
第三组:江姐 酷刑 红岩精神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2)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 浸润时代人心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能唤醒每个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先秦《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知不觉就被唤起渗透于心的诗歌情怀,油然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正体现出
中国古典诗词,穿越时代而仍然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拥有强大内心的独臂女孩张超凡,人生处处是诗意的修车大爷王海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抗癌农民白茹云,自信返场的北大工科博士陈更,横跨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的全才彭敏,拥有古典气质的夺冠才女武亦姝……100余位诗词大会的选手都是普通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恬淡、宁静,也让观众感悟到古典诗词滋养的诗意人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也给了我们有益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活动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构建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近几年,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持续推出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等大会系列,选用的汉字、成语、诗词等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引领和示范,在公共平台、大众传播中培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有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作者姚喜双,文章有改动)
1.阅读文章,选出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将文章题目补充完整。( )
A. 古典诗词 B. 传统文化 C. 《中国诗词大会》
2.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的中国古典诗词对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是______(不超过25个字)。_______(不超过30个字),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的有效策略,必将有效地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3.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某种困扰时,哪句诗给了你力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该诗句让自己获得力量的原因。
答: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诗云: “ ① 。”(月有阴晴圆缺/明月几时有)月球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运动,随着月球相对于地球、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出现不同的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这被古人看作月相的开始,叫做“新月”。随着月球亮区逐渐转向地球,会依次出现“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等月相,最后,又会回到“新月”。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创制了阴阳合历的特殊历法,后逐渐发展为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农历将月亮由新月至满月再至新月的周期定为“月”,以地球绕太阳的周期为“年”,并以闰月调整年与月的差值。这样古人抬头望月,便知道某一天是几月几日了。在观察月亮的过程中,人们还发现了月与气象的关系。“月晕则风”“月亮撑伞要下雨”等谚语就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材料二】
一直以来,月亮元素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中,这是一种把自然诗意化的行为,取得了园林的视觉美和人文美相统一的效果。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者善于将自然之月同园林景观巧妙结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杭州西湖上有著名的景点“三潭印月”。其设计者在湖中建造三座中空的石塔。球面体塔身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形似满月。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燃灯烛,洞口蒙上白色薄纸。烛光从纸上透出,倒映于湖上,形成水中之月。此刻,天上月、塔身月、水中月交相辉映,融成极富诗情画意的奇幻美景。另外,设计者还将园林建筑设计为月的不同形态,表达人们寄托在月上的独特情怀。苏州园林中有不少形如满月的门洞和弦月造型的漏窗,造型雅致可爱,蕴含着人们对人生有圆满也有残缺的独特思考。
设计者更将文化中的“月”运用到园林中。含有月意象的诗文楹联与园林景致相配合,营造了一系列以观月、品月为主题的园林景观。例如苏州沧浪亭,园外溪水映月,园内竹影摇风,“ ② (沧浪淘沙全无意/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楹联,就把诗意融入园景之中,赋予沧浪亭无限情韵。
1.阅读上面的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了解许多与月亮有关的信息:月相变化的规律、____、
月与气象有关、_______。
2.分别选择诗句填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横线处,①处应填_______,②处应填_______。
3.结合【材料一】和下面《释名》中对月相的记载,“朔”“望”分别对应右图中的月相是
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 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释名·释天》 A. 朔——上弦月 望——下弦月 B. 朔——下弦月 望——上弦月 C. 朔——满月 望——新月 D. 朔——新月 望——满月 |
4.下面的链接材料是苏州网师园著名景点“月到风来亭”的介绍,参看下图并结合【材料二】,请你简要说明“月到风来亭”的设计意图。
【链接材料】 “月到风来亭”是苏州网师园中的著名景点。此亭地势较高,踞水涯而建,三面环水。亭柱上有清代文人何绍基撰写的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亭内正中悬挂一面大镜,正对水面。明月初上,景致奇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