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我一口吃两三块。步枪子弹大小的面包一口就...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我一口吃两三块。步枪子弹大小的面包一口就是三个。他们一边尽快地给我供应,一边对我的高大身躯与胃口惊讶万分。接着我又表示要喝水,他们从我吃东西的样子看出,少量的水是不够我喝的。这些人非常聪明,他们十分熟练地吊起一只头号大桶,然后把它滚到我手边,撬开桶盖。我一饮而尽,这我很容易做到,因为一桶酒还不到半品脱。酒的味道很像勃艮第产的淡味葡萄酒,但要香得多。接着他们又给我弄了一桶来,我也是一口气喝个精光,并表示还想喝,可他们已拿不出来了。我表演完这些奇迹之后,他们欢呼雀跃,在我的胸脯上手舞足蹈,又像起先那样,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海琴那—德古尔”。他们向我做了个手势,让我把这两只酒桶扔下去,可是先警告下面的人躲开,高喊着“勃拉契—米浮拉”。当他们看到酒桶飞在空中时,齐声高喊“海琴那—德古尔”。我得承认,当这些人在我身上来来回回地走动时,我常想将最先走近我的四五十个一把抓住扔到地上去。可是想起刚才我所吃的苦头,也许那还不是他们最厉害的手段;我也曾答应对他们表示敬重(我是这样解释我那恭顺的态度的),想到这些,我立即打消了以上的念头。

(B)这是一个最荒谬的办法;但是我心里已经着了迷,便不顾一切地去进行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树。我相信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也没有用过这样大的木料。在靠近树根,它的直径是五尺一寸,在二十二尺的末端,它的直径是四尺十一寸,然后慢慢细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费了无数的劳力,才把这棵树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难尽的劳力,才把它的树枝和它那四面张开的巨大树顶砍了下来。然后,我又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我做这一步的时候,并不用火去烧,只用槌子和凿子把它一点一点地凿空,一直把它造成一个很体面的独木舟,其大可以容纳二十六个人,因此可以把我和所有的东西装进去。我完成这个工程之后,对它非常满意……

1.选文(A)(B)分别节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者都是___国小说家。

2.联系原著,简要回答:(1)选文(A)中“刚才我所吃的苦头”指的是什么?(2)选文(A)所述情节之后,“我”被关押在哪里?

3.结合选文(B),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1.格列佛游记 鲁滨孙漂流记英 2. (1)“刚才我所吃的苦头”指的是:小人国的人们用箭射“我”,用矛刺“我”,使“我”手上、脸上有了箭伤而疼痛。 (2)“我”被关押在京城的古庙里。 3.顽强坚毅、勤劳勇敢、乐观豁达和非凡的创造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为了离开荒岛而花费五个多月的时间艰难地造一只小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的知识,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诵背。A、B两文分别选自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和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两位作家都是英国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了解。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名著作品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结合原著内容可以知道,“刚才我所吃的苦头”指的是小人国的人们用箭射“我”,用矛刺“我”,使“我”手上、脸上有了箭伤而疼痛;“我”被关押的地点是京城的古庙里。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仔细阅读作品B,通过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顽强坚毅、勤劳勇敢、乐观豁达额人,具有非凡的创造力的生存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美丽的遇见。遇见一片飘零的黄叶,遇见一树绚烂的花开,遇见一派明媚的春光,遇见一方奇丽的山水,遇见一个善良高贵的人,遇见一件永生难忘的事……生命旅途中,总会有一次遇见,或吸引着你,或感动着你,或震撼着你,或启迪着你……

请自拟一个包含“遇见”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拟定题目;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父亲的刀子

田 杕

①我家西屋的窗台上,有一把刀子,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子。

②西屋原本是我爷爷住的,爷爷去世后,就没人住了。我爷爷活着的时候,每年都要磨那把刀子,磨得锃亮锃亮的。其实,磨了也没有什么用,但他还是要磨。年轻时,爷爷用这把刀子杀过鬼子,伤过土匪。刀子是爷爷的骄傲啊!

③砍头不过风吹帽,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这句话,我爷爷经常挂在嘴边。爷爷骨头架子很大,个儿很高,真有三分梁山好汉的样子。

④爷爷去世后,刀子很久没人磨,就锈了。

⑤不过,现在,我正蹲在院子里,用一块月牙状的磨刀石,磨那把刀子。

⑥刺啦刺啦……

⑦一弯月牙悬于天际。清冽的月光淹没了我冰冷的目光,逐渐唤醒那把沉睡已久的刀子。

⑧刀子啊,刀子!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火红的血液流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复活了。我一边磨一边想。

⑨老歪是县高中的门卫。那天,父亲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浑身都响的破自行车,顶着刀子般的西北风,满头大汗走了近三个小时,去给我送棉袄,却在学校门口,遇到了麻烦。那是父亲头一回进城。他一口浓郁的乡音,再加上有些紧张,说出来的话就很难懂了。恰好,那天值班的是老歪。老歪是个急性子,三句话没听完,就冲着父亲开了火。父亲也很着急,他害怕进不了门,送不了棉衣,于是就跟老歪争执起来,结果被老歪一拳打在鼻子上,当时,就摔在了地上。

⑩我急匆匆地赶到大门口的时候,正看见父亲蹲在地上,满脸的血。我冲上去就要跟老歪拼命,却被同学死死地拽住了。同学说,老歪是练家子,你打不过他的。真的,我真的打不过他。老歪得有一米八多,浑身的腱子肉,满脸的粉刺,一看就不是善茬。我们经常看见他在传达室外,哼哼哈哈地练哑铃,做俯卧撑,打沙袋。老歪是他的外号,不是说他长得歪,而是说他脾气邪。

⑪父亲身上一点也没有爷爷的影子,他身型瘦小,木讷拘谨,只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民。因此,父亲那张血脸在我心底生了根长了刺,令我寝食难安。

⑫放寒假了,在西屋的窗台上,我又见到久违了的刀子,于是就想起了爷爷,想起了他的那些英雄事迹和豪言壮语。

⑬我磨了整整三个晚上,不是非得磨三个晚上不可,其实只要一个晚上就足够了,但我需要勇气,我在寻找爷爷当年的影子。面对强悍如斯的老歪,我——一个文弱书生,真的很需要勇气。

⑭第四天晚上,我正准备继续磨刀子,然而,刀子却不见了。我问父亲。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是?很神秘的样子。大刚是横行乡里的一个二流子,据说很能打。

⑮大刚很能打,又有刀子在手,而且又在暗处,定然能够马到成功。我的心渐渐放宽了。

⑯开学后,发现校门口没了老歪邪恶的身影。我想,大刚肯定是得手了,老歪肯定是没脸再干下去,辞职了。父亲那张血脸,随着日益紧张劳累的学习,渐渐淡了。

⑰放暑假了,在街上遇到大刚,问起老歪的事,他却矢口否认,说根本就不认识什么老歪。

⑱回到家,问父亲,他笑笑说:当时怕你去跟人家拼命,骗你的。后来,我给教育局写了封信,再后来就不清楚了。

⑲我再也没见过那把刀子,不过,我发现父亲也有自己的刀子,那是一把更加锋利的刀子。

       (选自《时代文学》2015年第11期)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父亲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的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学校门口)

(1)

发展(家里,第四天)

(2)

高潮和结局(家里,暑假)

父亲给教育局写了信,老歪离开了门卫的岗位。

 

 

2.第⑨⑩段中极力描写老歪身材高大、急性子、脾气邪,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你只要在老歪身上,切上那么一道小小的口子,让火红的血液流上那么一小会儿,我们老田家的尊严就彻底复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嘿嘿一笑,说,刀子被大刚借走了,咱老田家不能吃亏,不是?很神秘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刀子”在老田家三代人手里不同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说“华表”

张羽新

①当你第一次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到天安门前去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古老宫殿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天安门前那一对用汉白玉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吧。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柱的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长石片,一头大一头小,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啊。华表已经成为中华的标志。不是吗?那些用“中华”作为商品牌号的,哪一个不是用华表作商标? 

②深受人们喜爱的华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因此叫它“华表木”或“桓表”。表者,标也,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柱,相当于现在的“指路牌”;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诽谤这个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意思,即现代的提意见,并不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所以“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 

③远古时代的“诽谤木”是个什么样子呢?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载:“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今天,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④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议论政治是非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诽谤木”上,“谏言”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它被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它作为道路标志的职能,也大大退化了,偶尔设于桥梁之头,城垣之外,作为标志,但大都在京城,一般地方就很难见到了 

⑤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 ,就会发现,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每个柱头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面还有一对华表,上面的蹲兽是头朝宫内。据北京古老传说:华表柱头上的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沉湎于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它好像在对帝王说,经常出来看看你的臣民吧,因而名叫“望帝出”; 犼头向外,是希望帝王不要耽恋山水,废弃政务,它好像在对出游的皇帝说,快些回来治理朝政吧,因而名叫“望帝归”。当然,这只是古人对君王的一种虚幻的期望。我们在观赏这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时,这类传说不是正可增加游人的兴味吗?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从游览欣赏北京天安门前的壮丽风光说起,自然地引出“华表”这一说明对象。

B. 本文条理清楚,第②至⑤段依次介绍了华表的来历、华表的形制、华表的应用场所、华表原名和艺术价值。

C. 从第③段可知,天安门前的华表现在仍然保持“以横木交柱头”、“形似桔槔”的基本形制。

D. 第④段画线句中“大大”、“偶尔”、“大都”、“很难”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下列不属于天安门华表构造的必要元素的一项是(      )

A. 云形横木    B. 笔直的柱身

C. 蟠龙流云纹饰    D. 柱头上的蹲兽

3.根据文意,谈谈华表作用的历史演变。

 

查看答案

李廙为尚书左丞①,有德。其妹,刘晏妻也。晏秉②权,尝诣宅,延至室。晏见其门帘甚弊,乃令人潜度广狭后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③将以赠廙。三携门,不敢言而去。

(节选自《唐国史补》)

【注释】  ①尚书左丞:官职名称。 ②秉:执掌。 ③缘饰:修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德 / 以其境过    B. 秉权 / 七百里

C. 三携门 /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D. 不敢言而去 / 舜于畎亩之中

2.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乃 令 人 潜 度 广 狭 后 以 粗 竹 织 成 不 加 缘 饰 将 以 赠 廙。

3.根据选文,简析刘晏“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的原因。

 

查看答案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仙则________   (2)谈笑有鸿________  (3)无案牍之劳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山、水比喻“陋室”,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B. 文中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C. 文章结尾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D. 同是体现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本文作者是居“陋室”却认为“陋室”不陋,而《论语》中的颜回则是在“陋巷”却“不改其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