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爱国不是“糊涂的爱” 范正伟 ①南海仲裁案后,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爱国不是“糊涂的爱”

范正伟

①南海仲裁案后,一些民众在肯德基门口拉条幅、在网上发组织游行帖。有人说,这种爱国是“神助攻”、帮倒忙;有人说,这不符合爱国主义的本意;也有人说,这种“朴素的爱国激情”值得肯定。这也提醒我们思考:对于今天的中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什么才是成熟健康的大国心态?

②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首先是一种运用理性的能力。透过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如何认识国家的真正利益所在?这次处理南海问题,我国始终坚持用国际法捍卫国家利益,得到7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支持,赞同中国的声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当今世界,法理是最有说服力的共同语言;当下中国,法治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以法的精神驳斥对法的滥用,我们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支持。同样,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爱国的激情才不会成为“糊涂的爱”,演变成盲目的冲动和偏激的行动。

③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挨过打也挨过饿,但历史告诉我们,空有一腔悲愤无以救国,只把爱国挂在嘴上难以强国。“爱国”的定义可能有很多种,但“务实”应该是其中的一条。这种“务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国要有行动,还要看效果。爱国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但凡促进国家进步的举动,都是爱国行为。反过来,如果只满足于呈现爱国的姿态,甚至以为只要“爱国”就能为所欲为,置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法律规则于不顾。这样的“爱国行为”,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伤害。

在地球已成“村”的今天,爱国绝不是抱团封闭、一叶障目,而是开放包容、宽厚自信。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是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必然的选择。

⑤有人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人民获得了与当前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大国心态,才可以真正称之为大国。换句话说,只有当现代化及于精神层面时,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只有国民心态成熟健康了,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超越自卑自傲,保持从容自信,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包容”,是历史对于我们的期待。有主张有定力,有激情有理性,这是我们成为大国国民、走向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开头从民众拉横幅、发组织游行帖说起,有什么作用?

2.有人认为②③④三小节不能颠倒顺序,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3.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如果把链接材料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为什么?

【链接材料】当奥巴马政府下令禁止对中国出口超级计算机技术时,我们的技术人员自行研发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在2016年法兰克福世界超算大会的榜单上,“神威·太湖之光”性能全球第一);当美国的航母舰队在南海徘徊时,我们一线的南海官兵严阵以待,戍守着祖国的边疆和海防;当愚昧和戾气充斥着网络,我们的文字工作者致力于普及一些常识,提升社会的文明和理性。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 2.同意。②③④三小节依次论证了爱国需要理智、爱国需要务实、爱国需要包容,与第⑤小节中“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包容’,是历史对于我们的期待”一句相对应。 3.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突出有力地论证了爱国需要包容的观点。 4.放到第三段合适。因为链接材料中的三则事例列举了每一个公民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的具体表现,可以有力地证明第三段的观点:爱国需要务实的行动。 【解析】 1.试题分析:从本文来看,开头从民众拉横幅、发组织游行帖说起,主要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讨论的话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 点睛:议论文开头的作用大致有: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5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2.试题分析:内容的安排是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安排的。②③④三小节依次论证了爱国需要理智、爱国需要务实、爱国需要包容,与第⑤小节中“让我们这个时代的爱国主义更加‘理性、务实、包容’,是历史对于我们的期待”一句相对应。 3.试题分析:“在地球已成“村”的今天,爱国绝不是抱团封闭、一叶障目,而是开放包容、宽厚自信。”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是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目的是突出而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论点。 4.试题分析:首先要对给出的材料分析。链接材料中的三则事例列举了每一个公民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的具体表现,可以有力地证明第三段的观点:爱国需要务实的行动。故放在第三段合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凡煤炭普天皆生,以供煅炼金、石之用。南方秃山无草木者,下即有煤,北方勿论。煤有三种,有明煤、碎煤、末煤。明煤大块如斗许,燕、齐、秦、晋生之。不用风箱鼓扇,以木炭少许引燃,嫫炽①达昼夜。其傍夹带碎屑,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碎煤有两种,多生吴、楚。炎高者曰饭炭,用以炊烹;炎平者曰铁炭,用以冶锻。入炉先用水沃湿,必用鼓鞲②后红,以次增添而用。末炭如面者,名曰自来风。泥水调成饼,入于炉内,既灼之后,与明煤相同,经昼夜不灭,半供炊爨③,半供熔铜、化石、升朱④。至于燔石为灰与矾、硫,则三煤皆可用也。(《天工开物》节选)

【注释】①嫫炽:猛烈燃烧。②鼓鞲(ɡōu):鼓风机。③炊爨(cuàn):烧火做饭。④升朱:烧制朱砂。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则用洁净黄土调水作饼而烧之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明煤大块如斗(    )               

⑵炎高者饭炭(    )

灼之后(    )                     

⑷至于石为灰与矾、硫(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入炉先用水沃湿,必用鼓鞲后红,以次增添而用。

4.选文在介绍煤炭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时。

1.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雪重”的?

2.“时闻折竹声”一句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⑴淮南秋雨夜,           。(韦应物《闻雁》)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⑶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⑷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⑸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⑹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茅盾《白杨礼赞》)

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从反面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的更高境界,是从阅读中lǐngwù时代使命,进而笃行之。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而且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灵魂性格A构建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diàndìng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在五彩bānlán的中国传统文化园地里,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      B   ……令人推崇备至,惊叹不已,也感召着一代代人  C   (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奋勇前行。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  A 处的标点符号应为:              

3.请根据语境在  B 处仿写恰当的句子。

4.处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横线上             

5.五四青年节就要到了,紫石中学准备开展以“青春志·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⑴请你为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⑵校“紫石花”文学社拟围绕活动主题,出一期五四专刊,请你设置一个栏目,写出栏目名称,并说明栏目内容。

示例:栏目名称:寄语青春。内容:刊登校长对莘莘学子的殷殷寄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A)我一口吃两三块。步枪子弹大小的面包一口就是三个。他们一边尽快地给我供应,一边对我的高大身躯与胃口惊讶万分。接着我又表示要喝水,他们从我吃东西的样子看出,少量的水是不够我喝的。这些人非常聪明,他们十分熟练地吊起一只头号大桶,然后把它滚到我手边,撬开桶盖。我一饮而尽,这我很容易做到,因为一桶酒还不到半品脱。酒的味道很像勃艮第产的淡味葡萄酒,但要香得多。接着他们又给我弄了一桶来,我也是一口气喝个精光,并表示还想喝,可他们已拿不出来了。我表演完这些奇迹之后,他们欢呼雀跃,在我的胸脯上手舞足蹈,又像起先那样,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海琴那—德古尔”。他们向我做了个手势,让我把这两只酒桶扔下去,可是先警告下面的人躲开,高喊着“勃拉契—米浮拉”。当他们看到酒桶飞在空中时,齐声高喊“海琴那—德古尔”。我得承认,当这些人在我身上来来回回地走动时,我常想将最先走近我的四五十个一把抓住扔到地上去。可是想起刚才我所吃的苦头,也许那还不是他们最厉害的手段;我也曾答应对他们表示敬重(我是这样解释我那恭顺的态度的),想到这些,我立即打消了以上的念头。

(B)这是一个最荒谬的办法;但是我心里已经着了迷,便不顾一切地去进行工作。我砍倒了一棵杉树。我相信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也没有用过这样大的木料。在靠近树根,它的直径是五尺一寸,在二十二尺的末端,它的直径是四尺十一寸,然后慢慢细下去,分成一些枝子。我费了无数的劳力,才把这棵树砍倒。我花了二十二天的工夫去砍它的根部。又花了十四天的工夫,使用了大小斧子和一言难尽的劳力,才把它的树枝和它那四面张开的巨大树顶砍了下来。然后,我又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我做这一步的时候,并不用火去烧,只用槌子和凿子把它一点一点地凿空,一直把它造成一个很体面的独木舟,其大可以容纳二十六个人,因此可以把我和所有的东西装进去。我完成这个工程之后,对它非常满意……

1.选文(A)(B)分别节选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者都是___国小说家。

2.联系原著,简要回答:(1)选文(A)中“刚才我所吃的苦头”指的是什么?(2)选文(A)所述情节之后,“我”被关押在哪里?

3.结合选文(B),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