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世界最大的膜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

世界最大的膜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站在月亮上远望地球,让人惊讶得敛声屏气的事儿是,它活着。从照片上看,近景中干燥的、备受击打的月球表面,死沉沉如枯骨。高高地漂浮于天际,包着那层湿润的、发光的、由蓝天构成的膜的,是那正在升起的地球。在茫茫宇宙的这一方,唯它才是生机四溢的活物。

    ②在生物学上,从无序中理出秩序的,是膜。你须能获取并抓住能量,贮存起准确的需要量,然后再把它均衡地释放出来。细胞会这样做,它里面的细胞器也会这样做。每一个生命集合都在太阳能的粒子流中摇摆不定,从太阳的代谢物中攫取着能量。为了活着,你必须能够跟平衡抗争,能够保持不平衡,积聚能量以抵抗熵的增加。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③ 地球活起来之后,它就开始构造自己的膜,其基本目的就是处理太阳能。起初,在地球上由水中的无机成分合成肽与核苷酸的前生物期,除水以外再没有什么东西来遮挡紫外线的辐射。最初的稀薄大气直接来自地球慢慢冷却时的排气过程,其中只有丝丝缕缕的几乎察觉不到的氧气。从理论上讲,水蒸汽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也能发生光解而产生氧气,但量不会多。

    ④氧的制造需等待光合细胞的出现。它们生存的环境必须有充足的可见光以便进行合作用,同时又必须遮蔽,不受那致命的紫外线的照射。伯克纳和马歇尔推算出,绿色细胞必须生存在约十米深的水下,很可能是在水塘里,这些地方水比较浅,没有很强的对流。

    ⑤你可以说,向大气释放氧气是进化的结果;你也可以反过来说,进化乃是有了氧气的结果。你怎么说都通。一旦光合细胞—叫艮可能相当于今天的蓝绿藻——出现,未来的地球呼吸机制就形成了。从前,大气中氧的水平增高到今天氧气浓度的百分之一时,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带有氧化系统和ATP(三磷酸腺苷)的突变型。有了这些,我们就来到了一个爆炸性发展的阶段,千万种会呼吸的生命,包括多细胞的生命形式就可以滋生繁衍了。

    ⑥伯克纳提出,曾有过两次这样的新生的爆炸,两次飞跃都有赖于氧的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

    ⑦还有一件事说明我们有福气。氧气吸收的,正是紫外线光谱带中对核酸和蛋白质最具杀伤作用的部分,而同时它又允许光合作用所需的可见光充分通过。如果不是氧气的这种半透性,我们不会这样进化起来。

    ⑧现在,我们很安全,通风良好,安然无恙。如果我们能避免那些可能乱鼓捣臭氧层、或者可能改变二氧化碳浓度的技术的话,氧气问题还不是我们的大患,除非我们放手进行足够次数的原子爆炸,去杀死海洋中的绿色细胞。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自己脖子上套。它为我们而呼吸。它还为我们的欢乐保护着我们。每天都有几百万个陨星落入这层膜的外层,由于摩擦它们被化为乌有。没有这层屏障,我们地球的表面早就会象月球表面一样,在流星的轰击下化为齑粉。尽管我们的感受器还没有灵敏到听见那轰击,但我们还是感觉到了,我们会感到安慰:那声音就在我们头顶上,就象万点夜雨敲打着屋顶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请你写出“世界最大的膜”的形成过程。

2.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如果我们这样干,那就是拉着绞绳往这句脖子上套”一句中的“这样干”在文中包含哪两类情况?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并简单分析其害处。

 

1.示例:生命体出现前,地球在冷却时排出含有微量氧气的稀薄气体;这些气体积聚到一定程度,光合细胞以及生命形式出现;在光合作用下,生命体产生大量氧气,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臭氧层,形成“世界最大的膜”。 2.示例:运用拟人手法,把"膜”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膜”的作用。 3.示例:第六段“第一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了现在水平的百分之一,遮挡住相当的紫外线,使细胞能够移居到河湖海洋的表层水域。这一变化发生在大约六亿年以前的古生代前期。第二次飞跃,氧的浓度达到今天水平的百分之十,距今约四亿年,这时,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幅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通过 两次飞跃已经形成一个足够强大的臭氧层,减轻了紫外线辐射,使生命可以从水中移居到陆地上。从此,生物的发展便畅通无阻(其他答案,符合要就即可)。 4.示例:①工业废气排人空中,破坏了臭氧层。②大量砍伐树木,减少了光合作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理解。结合全文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这样的世界上,只有膜才能处理这样的事务。”这句话, 运用拟人手法,把"膜”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膜”的作用。 点睛:分析说明文的语言,主要是抓住准确性和生动性这两个最突出特点,分析准确性多以加点词语(即修饰限制词语)能否删掉为主要形式,常见的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有:“在一定范围内”、“仅”、“大多数”、“很可能”、“大约”、“通常情况下”、“一般”等等。分析生动性多是以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生动的字、词、短语、句子有何表达作用的形式出现。也有的以开放性形式出现,任考生举例说明语言的这两个特点,答题时,除了举例之外,一定要加以分析说明。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可结合第六段中举例子、作比较的相应语段进行解答。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文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样干”在文中包含两类情况,可以从原文找出。本题同时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结合对原文的理解,举例时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为开放性题目,可举例:工业废气排人空中,破坏了臭氧层;大量砍伐树木,减少了光合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日: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或旦而不鸣 或:     ②皆足取祸也 取: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5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渴望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却不为当朝重用,屡遭迁废,仕路坎坷。

1.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表现在哪里?(2 分) 

2.你认为词人借“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书,前人思想成就的结晶,是留给后世物价的精神财富。某学校学习开展“读书千里之行”活动,请你参加。

溯源求知

①汉字有着丰富多变的构字方式,“书”,       写作“”,现代规范汉字以其草书“”为原型创制而来。《说文解字》中说:“箸(著)也,从聿,者声。”“书”字有两种词性,①动词,写字、记录的意思,如成语      。②名词,著作】信件等意思,如成语      。古诗词中常用“家书”这一意象来表现对家乡的亲人的思念,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读书问道

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但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却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是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簏”。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华罗庚也说“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他认为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顾炎武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②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以上文字选自中国现当代作家            写的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                               等情节内容,借船家少女“她” 的纯爱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齐白石的画作《蜻蜓荷花图》,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