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节选)

【注释】①弋:这里泛指捕鸟。②烛邹:人名。齐国的一个官员。③主鸟而亡之:主管鸟而(鸟)飞走了。④闻命:接受教导。

1.《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数”字有五种读音,若干义项。一读“shù”,义项有:数目,数量;二读“shǔ”,义项有:责备,列举罪状;三读“ shuò ”,义项有:多次,屡次;四读“cù”,义项有:密,细密;五读“sù”,义项有:通“速”,快。请依据以上内容,推断“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数:(1)读音:    (2)词义:

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1)臣知不如徐公美          (2)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B. (1)皆以美徐公              (2)战长勺

C. (1)时时而进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

D. (1)使吾君以鸟故而杀人      (2)辍耕垄上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4.两个文段都表现了进谏者的睿智,但从劝谏目的和劝谏方法看,两篇文章又各自有所侧重,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1)     ,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2)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3)     的方法,使景公明白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1.(1)shǔ (2)责备,列举罪状 2.A 3.示例:(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2)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4.示例: (1)广开言路(纳谏) (2)不杀烛邹 (3)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 【解析】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中的字音字义。字音是多音字,字义是多义字。(1)shǔ (2)责备,列举罪状 2.试题分析:A.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两个“诚”字的意思都是“实在、确实”的意思。B前者“比”,后者“在”。C前者“偶尔”,后者“中间”。D前者“的”,后者“去”。 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与”“以”“重”“轻”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1)广开言路(纳谏) (2)不杀烛邹 (3)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基础•运用

①“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是汉字的     ,后两种是汉字的       

②象形属于“        ”。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例如 “” 字,象形字,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像直视太阳时看到的形态,表示太阳。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主要区别是含有较抽象的部分。例如“”字,指事字,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表示刀的锋利部分。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将其字形字义合并,表达新的意思。例如“”字,会意字,左边是牛,右边一只手举一根枝条,表示手拿棍子放牛。形声属于“        ”。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表示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字,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一种树木,右边“婴”是声旁,表示发音与“婴”字一样,表示樱树。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地域上的隔阂,导致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表达相同含义时,会有相同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假借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文字对应,就找和它发音相同的字表示。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③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        。像“琴”“棋”是形声字,“凹”“凸”是指事字,“明”“笔”是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多。因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而“鲤”“鲮”“鲩”等,难以用象形法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笔顺都正确的一项是

A. (wèi)     “区”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B. (wéi)     “区”字的第二笔是:撇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C. (wéi)     “区”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D. (wèi)     “区”字的第二笔是:撇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2.结合语境,在文中第①②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用字方法     造字方法     独体造字法     合体造字法

B. 造字方法     用字方法     合体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C. 造字方法     用字方法     独体造字法     合体造字法

D. 用字方法     造字方法     合体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3.在文中第③段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②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

③然而,当有了“六书”这套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套系统为依据。

A. ③②①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4.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的“说文馆”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解字有本”,请选出一幅恰当的下联。

A. 说经无双    B. 学无止境    C. 说字有法    D. 当之无愧

5.学校要开设《说文解字》这门校本课程,想从以下四幅字中选一幅作为其封面题字。你喜欢哪一幅?请写出书体名称并说明理由。

 

我喜欢第_(1)_幅。书体名称: (2) 说明理由: (3)

6.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中含有文字意义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参照文中第②段所举示例,在下列四字中任选一个,判断该字造字方法,分析其字形构成,指出其意义。

安()      鱼( )      本()     齿(

字: _(1)_,造字方法: (2)字形构成:  (3)  表示的意义:  (4)

7.结合语境,填写适当的诗句。

酒,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喜欢。他们无论高兴还是悲苦,无论相逢还是离别,都少不了酒。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趁着酒意,赋诗作文,遣兴抒怀,从而留下了许许多多与“酒”相关的诗文佳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借“酒”表达他人的深厚友情;“   (1)      (1)  ”,借“酒”表达他人的热情好客。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借“酒”表达诗人的闲情逸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借“酒”表达诗人的老当益壮;“  (2)   (2)   ”, 借“酒”表达诗人的思亲怀乡;“  (3)    (3)  ”,借“酒”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慨叹!

 

查看答案

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叮嘱……

请以“留一只耳朵听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共12分)

阅历与读书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木瓜之味

  ①大约是2000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去邮局发信。就在快到邮局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和我擦肩而过。忽然,她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很亲切,也有些意外的惊奇,仿佛认出了一个熟人而与之意外相逢。那眼神闹得我以为真的碰见了什么认识的人,便也禁不住停住脚步,看了她一眼: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出头,模样清爽,中等身材,瘦瘦的。看她的装扮,初春时节还穿着一件臃肿的棉衣,就猜得出是一个外地人,大概是打工妹。我仔细地想了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个人,她肯定是认错了人。于是,我暗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向邮局走去。

  ②我走了没几步,她从后面跑了过来,跑到我面前,这让我很吃惊,不知碰见了什么人。只听见她用南方人那种软绵的声音仔细而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不是肖复兴老师?”我越发惊讶,她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木讷地站在那里,近乎机械地点了点头。她一下子显得很兴奋,接着说:“刚才你迎面向我走来,我看着你就像。我读中学时就看过你写的书,你和书上的照片很像。真没有想到怎么这么巧,今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 ③原来是一位读者,大概她这番热情的话,很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尤其是听她说她喜欢我写的一些东西,特别是说她读中学的时候读我写的东西对她有帮助,一直忘不了……我就像小学生爱听表扬似的,立刻有些发晕,找不着北了,站在街头和她聊了起来,一任身边车水马龙,喧嚣不已。

  ④从她那话语中,我渐渐地听明白了,她从小在南方农村长大,中学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生活困难,就跟着乡亲来到北京打工,住的地方离我家不算太远,要走半个小时左右,今天星期天休息,她是刚刚到邮局给家里寄钱,并发了一封平安家信。虽是萍水相逢,只是些家常话,却让我感到她像是在掏心窝子,一下子竟有些感动,没有想到只是写了一些平常的东西,能够让心拉近,距离缩短,心里想也应该说是如今没什么用处的文学的一点特殊功能吧。于是,我进一步犯晕,沿着斜坡继续顺溜地下滑,不知对她的热情如何回报似的,竟然指着马路对面我家住的楼对她说:“我家就住在那里,你有空,欢迎你到我家做客。”说着把地址写给了她。她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定去。”

  ⑤回到家后,我就把这件事当作喜贴子,向家人讲了,不想立刻遭到全家一盆冷水浇头,纷纷说我,“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呢?别是个骗子吧?”“可不是,现在骗子可多着呢,你可别忘了狐狸说几句赞扬的话,是为了骗乌鸭嘴里的肉。”“什么?你还把咱家的地址告诉了人家?你傻不傻呀?你就等着人家上门找到你头上来骗你吧!”“要真是找上门来,骗几个钱倒没什么,可别出别的事……”

  ⑥一下子,说得我发懵。一再回忆街头和那个年轻女子的相遇和交谈,不像是个狐狸似的骗子呀,再说,她肯定是读过我写的书,要不也说不出书名;并且能对照着书上的照片认出我来呀。但家里的人说得也没有错,谁也不会把骗子两字写在脑门上,高明的骗子越来越多,防不胜防。这么一想,心里连连后悔,而且不禁有些发虚。一连好几天,都有些提心吊胆。

  ⑦好在一连好多天过去了,都平安无事。时间一长,这件事渐渐淡忘了。

  ⑧将近一年过去了,春节过后的一天,我们全家从天津孩子的姥姥家过完年回家,刚上电梯,开电梯的老太太对我说:“你先等我一会儿,前两天有个年轻女子来找你,你没在家,把带来的东西放在我那儿了。”不一会儿,就拿来一包用废报纸包着的东西。回家打开包一看,是两个青青的木瓜。木瓜的旁边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小字,落款是“你的一个读者”。

  ⑨全家都愣在那里,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⑩这件事虽已过去四年,但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年轻而真诚的女子,忘不了这件事情,忘不了这两个木瓜。总记得切开木瓜时的样子,别看皮那样青,里面却是红红的,格外鲜艳,特别是那独有的清香味道,在房间里飘荡着,好多天没有散去。

1.请你在文章第①自然段前加几句话,另写一个开头,使新的开头与结尾照应。

2.“我”在与年轻女子交往的过程中,感情发生了多次变化。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不同时间、地点的感情变化。

(1)在邮局前与年轻女子交谈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家受到家人埋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到木瓜后: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自然段写“我”向家人讲了“我”与年轻女子相遇并留下地址的情况后,受到家人的埋怨,你认为家人的话有无道理?说一说你的看法。

4.文章的题目与结尾都提到了青木瓜之“味”,你认为青木瓜有哪些“味”?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理解。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有特色?试就此作一点简要的评价。

 

查看答案

《三国志·先主传》节选(6分)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注释】曹公:指曹操。表:指刘表,任荆州牧。先主:指刘备。曹操南征时,刘备退军投奔刘表,刘表以上宾礼待之。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其众去                            (2)诸葛亮先主攻琮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

3.后人评价刘备是一位仁主。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