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加点词语“尊敬国旗”的理解。
【材料一】
香港回归现场升国旗仪式 | 里约奥运赛场升国旗仪式 |
学生每周操场升旗仪式 | 老人每日庭院升旗仪式 |
【材料二】
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 3.12》
②尊敬国旗、国徽。升降国旗脱帽、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2016年修订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请从下列《规范》和《论语》中各选一条,说说二者之间某一方面的相通之处。
《规范》节选
①勤奋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有适合的学习方法,专心听讲,学会独立思考,乐于科学探索。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②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了解个人成长、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明辨是非,有正义感,学会运用法律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③孝敬父母。体谅父母辛劳,关心父母健康,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与父母交流,礼貌回答问话。外出和回到家时主动与家人打招呼。
④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关爱同学。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善于发现、乐于学习同伴的长处和优点,分享彼此的成长进步。发生矛盾时多做自我批评。
⑤诚实守信。真诚待人,信守诺言。不说谎,不作弊。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好,借别人的东西按期归还,拾到他人的财物及时交还。
⑥举止有礼。尊重他人隐私,不妨碍他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论语》选文
第一则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第二则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第三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四则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五则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第六则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规范》选择第 条 ,(2)《论语》选择第 则,(3)相通之处: 。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③。公怒,召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④矣。”
(《晏子春秋》节选)
【注释】①弋:这里泛指捕鸟。②烛邹:人名。齐国的一个官员。③主鸟而亡之:主管鸟而(鸟)飞走了。④闻命:接受教导。
1.《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数”字有五种读音,若干义项。一读“shù”,义项有:数目,数量;二读“shǔ”,义项有:责备,列举罪状;三读“ shuò ”,义项有:多次,屡次;四读“cù”,义项有:密,细密;五读“sù”,义项有:通“速”,快。请依据以上内容,推断“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
数:(1)读音: (2)词义:
2.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1)皆以美于徐公 (2)战于长勺
C. (1)时时而间进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 (1)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2)辍耕之垄上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4.两个文段都表现了进谏者的睿智,但从劝谏目的和劝谏方法看,两篇文章又各自有所侧重,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1) ,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2)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 (3) 的方法,使景公明白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
基础•运用
①“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种是汉字的 ,后两种是汉字的 。
②象形属于“ ”。用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勾画出来。例如 “” 字,象形字,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像直视太阳时看到的形态,表示太阳。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主要区别是含有较抽象的部分。例如“”字,指事字,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表示刀的锋利部分。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将其字形字义合并,表达新的意思。例如“”字,会意字,左边是牛,右边一只手举一根枝条,表示手拿棍子放牛。形声属于“ ”。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表示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字,形声字,左边“木”是形旁,表示一种树木,右边“婴”是声旁,表示发音与“婴”字一样,表示樱树。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导致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表达相同含义时,会有相同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假借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文字对应,就找和它发音相同的字表示。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③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 。像“琴”“棋”是形声字,“凹”“凸”是指事字,“明”“笔”是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多。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而“鲤”“鲮”“鲩”等,难以用象形法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笔顺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wèi) “区”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B. 因为(wéi) “区”字的第二笔是:撇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C. 因为(wéi) “区”字的第二笔是:竖折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D. 因为(wèi) “区”字的第二笔是:撇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2.结合语境,在文中第①②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用字方法 造字方法 独体造字法 合体造字法
B. 造字方法 用字方法 合体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C. 造字方法 用字方法 独体造字法 合体造字法
D. 用字方法 造字方法 合体造字法 独体造字法
3.在文中第③段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②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
③然而,当有了“六书”这套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套系统为依据。
A. ③②①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4.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的“说文馆”门前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解字有本”,请选出一幅恰当的下联。
A. 说经无双 B. 学无止境 C. 说字有法 D. 当之无愧
5.学校要开设《说文解字》这门校本课程,想从以下四幅字中选一幅作为其封面题字。你喜欢哪一幅?请写出书体名称并说明理由。
我喜欢第_(1)_幅。书体名称: (2) 说明理由: (3)
6.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中含有文字意义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参照文中第②段所举示例,在下列四字中任选一个,判断该字造字方法,分析其字形构成,指出其意义。
安() 鱼( ) 本() 齿( )
字: _(1)_,造字方法: (2)字形构成: (3) 表示的意义: (4)
7.结合语境,填写适当的诗句。
酒,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喜欢。他们无论高兴还是悲苦,无论相逢还是离别,都少不了酒。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趁着酒意,赋诗作文,遣兴抒怀,从而留下了许许多多与“酒”相关的诗文佳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借“酒”表达他人的深厚友情;“ (1) , (1) ”,借“酒”表达他人的热情好客。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借“酒”表达诗人的闲情逸致;“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借“酒”表达诗人的老当益壮;“ (2) , (2) ”, 借“酒”表达诗人的思亲怀乡;“ (3) , (3) ”,借“酒”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慨叹!
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叮嘱……
请以“留一只耳朵听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文。(共12分)
阅历与读书
①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3分)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