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宽恕 鄙夷 顾名思义 洗耳恭听
B. 窒息 狡黠 恪尽职守 妙手回春
C. 缄默 攫取 一泄千里 坚持不懈
D. 干瘪 驰骋 繁花似锦 鳞次栉比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蹒跚(pán) 殷红(yīn) 媲美(bì) 叱咤风云(zhà)
B. 尴尬(gān) 骸骨(hài) 狩猎(sòu) 广袤无垠(mào)
C. 记载(zài) 恍惚(fū) 参差(cī) 百鸟啾啾(jiū)
D. 归咎(jiù) 忐忑(tè) 瓦砾(lì) 鞠躬尽瘁(cuì)
根据题目,按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我的春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既可以穿越到过去,也可穿越到未来;既可以穿越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也可以穿越到地球以外的任意空间……假如你穿越了,看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或许有新奇的人,或许有新奇的事,或许有新奇的景,或许有新奇的物……请把你经历到的、感受到的写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⑴请将所选作文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⑵字数在600 -800之间。
⑶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⑷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初三(1)班举行了“曹操是雄才豪杰,还是逆贼奸臣”的专题讨论会。请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题目二:学校即将成立“萌芽文学社”,现面向全校同学招聘文学社社长、文学编辑、美术编辑、记者和网站管理员。你也准备参加竞聘,请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岗位,写一段竞选词。
要求:⑴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
⑵字数在150 -200之间。
⑶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世世相袭,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
②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写照,也是后人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对此,清代学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一书中写道:“郑板桥大令,通率诡诞,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读其集中家书数篇,语语真挚,肝肺槎牙(chá yá,形容错杂不齐的样子),跃然纸上”。
③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宽慰。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覆盖全球,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这样一来,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稀释和削减。
④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人类社会的进步既体现在科技方面,也体现在人文领域。如果只重视科技而忽视人文,则人类所特有的感情和理性、固有的思想和意念就会被漂白和异化,最后将危及人类经过长久辛劳累积起来的智慧成果。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等“新新人类”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⑤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1.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3.对于第④段中“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这一说法,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阅读积累,说说理由。
阅读《打春》,完成后面小题。
打春
付秀莹
①在我们老家,把立春不叫立春,叫作“打春”。莫名其妙地觉得,打春这个词,比立春要活泼多了。打春,有一种跳跃的动感在里面,喜悦的,明亮的,热气腾腾,是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
②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上,我们那个村庄,在我的小说里,叫作芳村。在芳村,有一句俗语,春打六九头。每年打春的时候,已经是六九了。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打春这个节气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过去了,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天要来了。
③打春往往是在春节前后,有的时候早几天,有的时候迟几天。打春总是同新年连在一起,到处都是新的:新衣服,新鞋子,新对联。
④那时候,母亲长年卧病,早好几天就开始念叨,快打春啦。翻着墙上的月份牌,看一遍,又看一遍。月份牌是那种小小的日历,在乡下很常见。没有老上海的旗袍美人,只有文字和数字,阴历、阳历、节气、星期。往往有红、绿、黑三种颜色,朴素的,家常的,邻家姑娘一样亲近而温煦。月份牌上,有打春的具体时刻,比方说,上午十一点三十五。芳村有个风俗,不能把春打在炕上。意思是说,打春这一天,尤其是打春那一刻,不能在炕上躺着。
⑤打春这一天,无论多么不适,母亲一定要挣扎着起来,下炕,在院子里走一走,或者是在大门口立一立。在内心深处,我多么盼着每天都是打春。打春的时候,母亲就会下炕了。闲闲地,在房前屋后走一走,看一看。院子里,阳光温软,金子一般。满院子的彩,在微风里飘摇着,飘摇着,简直就要飞起来了。门外就是田野,麦田还懵懂着,是那种深的冷凝的绿。七九河开,八九燕来。打春过后,大约等不了几天,万物就该醒过来了。
⑥在我们芳村,有一个民谚,一年打俩春,粮食赛如金。意思是说,如果一年有两个立春,当年的年景就不好了,粮食会像金子一样珍贵。
⑦在芳村,节气的意思,不是二十四节气,而是节日。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我的长篇《陌上》的楔子里,我就是用的节气这个词,还引来了一些疑问。可见,一个地方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仿佛树的根须,早已经深深扎根在血脉里了。
⑧芳村人过节气,不外是吃一顿好饭食罢了。芳村有句俗话,好吃不过饺子,好受不过躺着。吃饺子,是芳村人过节气最隆重的仪式了。然而,打春这一天,好像在吃上是不大讲究的。不过是家常便饭,擀面条、蒸馒头、烙饼、小米粥。这个时节,新鲜菜蔬还没有下来,大白菜却还多着。炒白菜,炖白菜,醋杀白菜,翻过来倒过去,横竖都离不开白菜。芳村人说,白菜就是百菜。我们却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打春这一天,母亲下炕了,也有兴致和闲情,亲手给我们做饭了。母亲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再简单的饭食,都能做出天下的美味来。有时候,倘若打春恰巧在新年正月里,饭菜就越发丰盛了。窗外有零星的鞭炮声,屋子里香气弥漫。丰饶的,甜美的,太平的,热腾腾世俗生活的气息,穿过重重光阴,扑面而来。
⑨而今,母亲离开人世已经十九个年头了。我也早已远离故乡,在异地辗转漂泊。流年似水,往日不可追。每年的打春,再没有人监督我下炕了,再也吃不上母亲的饭菜了。我却总是记着那一个场景,母亲立在院子里,衣衫洁净,鬓发清爽,微微笑着,笑着,看着她的家,看着她的孩子们。阳光和煦,满院子纸鸢飘摇。
⑩打春了。春来了。
1.文中多次提到“打春”,在作者心里,“打春”意味着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意味着 ① ,意味着同新年连在一起,意味着 ② ,意味着 ③ ,意味着 ④ 。
2.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打春了。春来了”一句的理解。
【链接材料】
随着年纪渐长,对故乡的牵挂越来越多了。是不是,这也是初老症状之一种呢。河北老家那个村庄,那个村庄里的人和事,那里的草木砖瓦,鸡鸣狗吠,都令我在遥远的异乡魂牵梦萦,日夜不得安宁。
(《惟有故乡不可辜负——<陌上>创作谈》付秀莹)
我想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的心事。我想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我想写出这个时代的中国心事》付秀莹)
如今,每一回从京城回乡,都有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滋味。村庄还是那个村庄。但仿佛,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母亲早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世上,恐怕再也没有人为我包饺子了。而父亲,也已经步入了他的暮年,对很多事情,或许失去了关心的能力。上马饺子下马面。这些淳朴的民间习俗,也渐渐没有人记得了。人们好像是都急匆匆的,忙着挣钱,忙着打工,忙着往前赶路。谁还会有闲情闲心,在这些情感细节处流连不去呢。
……
我的兴趣在于芳村的日常生活,我试图写出一个村庄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生机勃勃的细节。比方说,一场婚礼的繁规缛节,一餐饭菜的色香味形,一个女子的服饰妆容,一场争吵里隐藏的方言俚语,以及人情世故,礼尚往来,这便是世道,是人心,是一个地方的习俗,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在这些细节里面,从唐宋传下来的中国,中国文化中生动琐细但却活泼泼毛茸茸的质感,都在其中了。 正如《陌上》的尾声里所说的:
年深日久。一些东西变了。
一些东西没有变。
或许,是永不再变的了吧。
(《中国村庄的日日夜夜》付秀莹)
3.打春时节,成年后的作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假如她在院子里见到了尚在人世的年迈的母亲,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以作者的身份展开想象,描写和母亲相处、交流的场景。(不超过1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