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我们登上韭菜坪的顶峰时,我们感到心旷神怡。
B. 乔布斯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创造了“苹果神话”,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C. 在物质生活过于丰富的今天,我们面对美味大餐常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D. 该电视台着力打造的大型国防教育节目寓教于乐,让观众获益匪浅。
下列词语的注音与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峰峦(luán) 亘古(ɡèn) 汲取(xí) 玲珑剔透(tī)
B. 寒噤(jìn) 恫吓(hè) 骄奢(shē) 深恶痛疾(wù)
C. 悲怆(chuànɡ) 差使(chāi) 储蓄(zhù) 气冲斗牛(dǒu)
D. 牟取(móu) 窒息(zhì) 愚钝(dùn) 鬼鬼崇崇(suì)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
请以“值得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字数不少于5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⑾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⑿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⒀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⒁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⒂“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1.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意思,谈谈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3.文章第⑨段插入父亲与母亲相处的场面有何作用?
4.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从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给人们带来欢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须额外投入的清洁能源。
②专家推算,10万吨雪换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相当于1.2万吨石油。如果用来进行存雪制冷,节约的燃油为数十分可观。现在,无能耗的“雪能源”正在北半球北方市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人们随时把降雪积存起来,集中保管在专用的雪库里。来年夏天,把它循环往复地送入各户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据报道,在某市最近出现了一座以存雪为制冷剂的6层空调住宅楼,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属世界首例。虽然一个夏天的用雪量为数不小,但该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一个冬天郊外地面积雪可厚达2米。一间雪库可积存100吨,足以满足夏天需要。
③除了制冷以外,雪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即使攥成雪团,内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够的空间,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空气从中经过,这些化学成分就会吸附在上面,把空气流量调整至适当程度,可滤除90%以上的甲醛等有害成分。
④雪水,经过蒸发后会重新凝结,成为冰状水。它是一种超软水。它不含钾、钠等矿物。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对人体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都有效果,尤其对于轻患者,只需每三四个小时涂洗一次,可不用其他药物,45天就能痊愈。常用雪水洗澡,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杭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疾病。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美妙的天然饮料。研究表明,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所以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每天饮12杯雪水,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俄罗斯的医学专家还提醒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冰结构水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的衰老,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可以延年益寿。
⑤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户外4米高的雪堆,盖上30厘米厚的木屑、树叶等,到8月份仍可保持2.5米高度。可能用同样方法,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按照高25米,边长100米规模堆放,可存雪20万立方米左右,夏天就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来自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雪,回过头来又开始为保护生态做贡献。
1.本文介绍了“雪”的哪些功能?
2.请围绕“雪水”,用一句话对第④段划线部分的句子加以整合。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攥成雪团后,可滤除甲醛等有害成分。
B.雪水对人体有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所有患者都有很好效果。
C.实验数据表明,用半地下方式贮雪,到夏天仍可保持贮存时的相同数量的雪。
D.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冰结构水日益不足,加速人的衰老。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有好处,可延年益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节选)
【乙】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①,甚贫。为文崛奥②,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③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技,时经营以寄傲④;更善貌人,无不克肖⑤。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注释】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的学者,称诸生。②崛奥:深奥奇崛。③黾(mǐn)勉:勉励;尽力。④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⑤克肖:酷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造饮辄尽 _________ (2)数试而困 _________ (3)更善貌人 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时经营以寄傲 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 ①既醉而退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狼》)
C. ①虽无终日之计 ②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D. ①亲旧知其如此 ②其真无马邪(《马说》)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愿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 【乙】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荜门土壁”“ 冬一褐,夏一葛”,展示了崔子忠的安贫乐道;“无终日之计”“晏如也”,表现出崔子忠的率真、豪放、豁达。
C. 五柳先生和崔子忠虽然贫穷,却都是悠闲自适,他们共同的生活志趣是:读书、作画、饮酒、著文章。
D. 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皆逃避不顾”“多谢不见”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和崔子忠愤世嫉俗的性格。
5.五柳先生与崔子忠是如何面对家庭的贫困现状的?这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