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题目。 母亲 莫言 ① 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题目。

母亲

莫言

① 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 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中,作者从哪几种感官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有何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2.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1.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 ,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3.示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解析】 1.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第①段的赏析,这要结合情景去分析。该段写的是在那艰难的时期,母亲经常捶打野菜的情景,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画面,有背景,就是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有人物就是母亲,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这是从多个角度去写的,是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去描写,给人以生动感人的表达效果。 2.该题考查的是对第③段中第一句话的作用的分析理解,该句子的意思是说村里有几个无法承受这种困难的女人自杀了,我很恐惧。它的作用可以从它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去分析,结构上,这就与前面“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这句话相照应;而且它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启下的作用,引出我对母亲的担忧;在内容上,再次突出了当时社会的艰难,从而反衬出母亲的坚强性格。 3.该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这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去分析。文章的标题是写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去分析理解,能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在文章的内上,作用是为了丰富文章的故事情节,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就是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越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②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③。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④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注释】①越:越国。 ②智:见识。③睫:睫毛。④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臣之妻臣        (2)寡人之耳者

(3)楚庄王伐越      (4)王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美于徐公     何战    B. 妾畏臣         王兵自败于秦、晋

C. 时时间进        吏不能禁    D. 而不能自见睫     真不知马也

3.翻译下面语句。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4.用原文语句填空。            

甲文中的邹忌有自知之明表现在他面对妻、妾、客的赞美却能认识到“               ”,乙文中楚庄王没有自知之明表现在他没认识到“                              ”。

5.请简析邹忌和庄子的劝谏技巧有什么相似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意思相承或相关。

大自然给我们很多启示。滴水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要广读博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 ④③①⑤②    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④⑤①③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足蒸暑土气,              。(白居易《观刈麦》) ④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 雪》)

⑤道狭草木长              。(陶渊明《归园田居》)

              ,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⑦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