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佚 名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最简便的...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佚  名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要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果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是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庚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1.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1)燕剪春风:      (2)鹰击长空:      (3)雁横烟渚:       (4)莺穿柳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3.第②段中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1)                        (2)                      (3)

4.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5.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10个字)

(1)                       ;(2)                      ;(3)                     。

6.本文第③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分别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第③自然段:                                 第④自然段:

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语文”的看法。50字左右。

 

1.(1)剪 (2)击 (3)横 (4)穿 2.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3.第一步:记住几千汉字; 第二步:记住精词妙句; 第三步: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4.“干柴”比喻该记住的东西(或知识积累); “火种”比喻生活中的观察和印证(或生活环境的启发); “会着”比喻融会贯通(或理解消化记住的知识)。 5.1、背书是写作的基础; 2、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 3、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6.:第③自然段:比喻论证 第④自然段:对比论证 7.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剪、击、横、穿这四个字是“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即“背书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 3.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的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仔细阅读第2段,梳理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注意字数要求。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将这个句子放归到原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比喻的含义。“贮存上许多干柴” 比喻该记住的东西。“火种”比喻生活中的观察和印证。“会着”比喻就是恍然大悟,对知识融会贯通。 5.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这道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背书对写作的好处”这一问题,每部分每部分的概括,用简洁语言概括。背书的好处有;背书是写作的基础;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6.此题考查辨别论证方法。议论文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第三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所以是比喻论证。第四段将“小时候写作文”与“后来背的书多了”,这两种情形进行对比,这是对比论证。 7.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否则就会造成无谓的失分。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的好习惯,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合情合理即可。围绕“背书与语文” 谈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特殊的听众  

落  雪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她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木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己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瘸,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⑥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⑦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⑧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 “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 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 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2.“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请谈谈你对“变”的理解。

3.“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得益于一位“特殊听众”。随着情节

的发展,文章逐步揭示了其特殊性。“我”最初认为她是                        ;后来才知道她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感受到老人的鼓励是她用爱心演奏的真正的音乐,它美妙动听,令人感动。

B. “我”感受到老一辈音乐家对青年人成才的渴望和企盼,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我”感动。

C. 名教授技艺高超,她演奏的音乐是这样美妙动听,令“我”陶醉。

D. “我”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深深地被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打动。

5.本文重点塑造一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的形象,但是文章中描写“妹妹”的文字也占有较大份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名句是:                                              !

(2)《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风光的句子是:                                 

(3)《游山西村》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4)《渔家傲》描写边塞荒凉又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5) 《浣溪沙》中指出尽管已年老也不要消极悲观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删改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非典疫情被控制住了。

B. 从他上学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我将妈妈的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言语摄入镜头,制成相册。

D. 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工人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大名鼎鼎  相辅相成  一视同仁  慷概大方    B. 冥思暇想  随机应变  顾名思义  心安理得

C. 逍遥法外  相形见绌  不容致疑  油然而生    D. 引经据典  任劳任怨  肃然起敬  深不可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