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件小事可以带给我们或感动或启迪或惊喜或悔悟……请以“那件小事真不小”为题目,写...

一件小事可以带给我们或感动或启迪或惊喜或悔悟……请以“那件小事真不小”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那件小事真不小 车窗外的繁华都市随雨幕一同模糊,密集的雨点敲打着玻璃,却似敲击在我心上,清晰到沉重。 “不就是件小事吗?”身侧的母亲抚抚我的脑袋,似是在安慰我,“别再想了。” 可是,那真的只是一件小事吗?我扪心自问。 本是个晴朗的假日,我与母亲漫步在热闹的市中心,享受难得的闲暇。阳光携着柔和的温度,渗透在高楼大厦间的每一个角落,光线在四周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陆离奇幻的光彩。可忽然却有一股刺耳的声音冲击着这份安宁——是谁在大街上飙高音啊?我有些愤怒地寻找噪音的源头,却看到前方有聚集的人群。好奇地凑过去,噢,原来是残疾人卖唱的。围观的人们不在意歌声动听与否,光看到他衣衫褴褛的狼狈模样,就纷纷掏出了钱包。我看着他满是尘土的沧桑面庞,亦有些动容,可当我看到他的双眼——一片漆黑,却又泛着几分狡黠,忽然,就明白了些什么。骗子!我这样想着,拉着母亲走开了。 往前走,看到路边围着的人群,又是乞讨。那是个妇人,怀中抱着个挺小的孩子,面前是一张广告纸,写满凄楚愁苦,颇令人动容。我却狐疑,去瞧她的双眼:果然,又是空洞机械的。 六月的天比巧笑倩兮的美人更为多变,霎时高楼上空的蓝天白云就笼上了一层阴霾。刚刚还温暖明媚的都市忽然成了一个黑洞,像是要吞噬其间所有的人。 母亲见状,拉着我赶紧向车站赶去。无意间,我却瞥见路边一个瑟缩的瘦小身影。那是个瘦骨嶙峋的老奶奶,怯怯地缩成一团,低头合着眸子。同样是乞讨,大概是没有浮夸的歌声或是动人的故事,这个老奶奶静悄悄地憩在都市的一角。我执拗地拉着母亲走过去,她似是听到响动,怀着几许希冀睁开了眼。她没有做出过多请求,只静静地注视着我,她的眼睛如同枯寂荒井中的一股清泉,摄人心魄。几乎没有一丝犹豫,我将手伸进包里,可却被母亲截住了,然后被母亲急急地拉走。一刹那,我看见老奶奶眼中的希冀霎时熄灭,只剩下灰烬与绝望。 “这些乞讨的都是骗人的,你可别被骗了!”上车后母亲解释道。我似想辩解,可最终没有,只任雨滴沉重地敲击在我的心口上。 这是小事吗?萍水相逢,匆匆而去,自然是。可我想,我们能从其中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为什么总有笨蛋施舍愚蠢的善意,为什么总有自作聪明的人恶意揣测每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让所有人都笑着站在温暖阳光下,为什么会有人在瓢泼大雨中黯然而泣?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我带着无穷的悔意陷入沉思。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用一腔真诚去对待他人,或许我们应用自己的双臂使这个表面光鲜的都市真正地、从底子里温暖明媚起来。 我心深处,那件小事,真不小。 【解析】试题分析:这篇文章有几个优点:环境描写的使用。这些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了地烘托了我的心情;选材上,选取了生活中不同角色的骗子骗钱的事,在作者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这却个社会的大问题。行文上,善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事件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不过,文章在写骗子时并没有交代清楚“他们”为什么都是骗子。让人感到不够真实。 点睛: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前面没有任何段提示性的语段来帮我们打开思路,但是只要认真审题,写好这篇文章还是可期的。【审题立意】以“那件小事真不小”为题,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语:那和小事,那,指代的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场景;不是一件小事表明这件事情看似很小,但是对我的影响却是不小,沿着这个思路去写就可以。【思路点拨】写这篇文章,重点写一件别人认为是小事的事,可能是违背道德的,别人却忽略掉,我却认为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可按这个思路来写.【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比如写一件小事,来反映一个大主题.【文体选择】本文的文体无论是记叙文还是以论文都可以选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月惊蛰抱蚕子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上帝的光芒。

1.文章围绕“小小的蚕儿”,写了哪些童年往事?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处按要求答题。

(1)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3.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查看答案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这两件事 。(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

2.“呜呼,无法可想!”什么让作者无法可想?

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原因(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查看答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其姓字                  亲旧知其如此

饮辄尽                    曾不吝情去留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先生不知何人也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B. 每有会意             宾客少舒

C. 置酒而招之        以钱币乞之

D. 醉而退             出,得其船

3.翻译下列语句

⑴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出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晋代,诗人以“五柳”为号,表现了他敢于藐视门第出身的可贵精神。

B. “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明诗人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所以读书并不仔细。

C. “闲静少言”中的“少言”不是“无言”,而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不屑于言”。

D.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一句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查看答案

阿顺是顺丰快递的快递员,今天中午他上门取客户要寄送的快递,由于客户临时有急事走得匆忙,并未告诉他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你根据快递的两个箱子上的标志,告诉他寄此次快递有哪些注意事项?

 

查看答案

下面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和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做的。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

B. 主人公尼摩船长会说四种语言,分别是法、德、英、俄。他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神秘色彩。

C. 《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的作者分别是南朝梁的吴均和东晋的陶潜。

D.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